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百岁的故宫博物院青春不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百岁的故宫博物院青春不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06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编者按

  今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将迎来百年华诞,充满魅力的故宫博物院即将走入更加美好的下一个100年。

  故宫博物院的百年,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其中有一代代用生命守护文明根脉的故宫人,一段段镌刻着家国情怀的动人往事。

  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刊登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撰写的文章,回顾故宫百年历程中的点滴,以此纪念故宫人筚路蓝缕、典守千秋、珍护传薪的赤诚与担当。

  故宫的太和殿 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到2025年已经走过100个春秋。100年前,在清室图谋复辟,军阀妄想侵占,激进人士欲废之而后快的背景下,故宫的前辈们,在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中,为保护故宫文化遗产,拼尽全力建立起故宫博物院。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化险为夷,向世界奉献了一座无与伦比的文化殿堂。故宫博物院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产物,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突出代表。只有重温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回顾建院初期的艰辛,致敬历代前辈的贡献,才能知道如何维护故宫文化遗产的尊严,才能知道如何描绘故宫博物院的未来。

  1925年10月10日,昔日的紫禁城完成了它的历史角色转换,由旧时的皇家禁地,变身为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院,成为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兼容建筑、藏品与丰富宫廷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将昔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区变为平民百姓可以自由参观的场所,将仅供皇帝观赏享用的珍宝,变成全民族的共有财富,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了中国博物馆之先,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可以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博物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宫的神武门 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代故宫人,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员工,在“永巷踏冰,深宫不火,朔风如刀,寒气入骨”的条件下,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征程,新生的故宫博物院在艰难困苦中踽踽前行,践行着保护文物、古建筑,传播文化的博物馆使命;《完整故宫保管计划》的提出,更是故宫先辈在国家动荡、民族衰弱之际探索出的超前保护理念。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为保护中华文脉,故宫人舍家离业,守护国宝文物避敌南迁,辗转万里之遥,终使华夏瑰宝毫发无损,于乱世中铸就文化抗战的精神长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恢宏壮丽的文化遗产保护奇迹,这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伟业,也是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故宫博物院各项工作陆续得以恢复并取得新的进展,无论是古建筑的维修保护和利用,还是藏品的系统整理和充实,以及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扩大开放、观众服务等各项工作不断完善,使故宫博物院真正成为服务广大民众文化生活的博物馆,深刻影响了中国博物馆理论、古建筑文物保护实践、历史文化研究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一百年来,故宫博物院始终肩负着守护中华文明瑰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走过一百年的故宫博物院,见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前行的伟大历程。这座明清两代皇宫,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兼容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综合博物院,完成由皇家禁苑到世界级博物馆的历史转变。故宫博物院可以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的变迁。一百年的故宫博物院,又是一张国运的晴雨表,折射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兴盛。

  故宫的东北角楼 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

  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发展成就,印证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论断。一百年来,身份多样、独树一帜的故宫博物院,从孕育诞生到茁壮成长,从筚路蓝缕到阔步前行,乐于奉献的故宫人披荆斩棘,接受检验并完成使命,展现出勇气、智慧与时代担当。故宫人的精神是从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逐渐树立、在故宫文物南迁中不断强化的“视文物为生命”的典守精神,以及对于所担当神圣责任的深刻认识,是故宫人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体故宫人同心同德、务实进取,使故宫博物院进一步发挥文化滋润人心的作用。

  “平凡的工作,伟大的事业。”敬业奉献,在故宫人身上体现为一种献身精神。一代又一代故宫人肩负着伟大的文化使命,筚路蓝缕,不断前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祖先遗留文物的无比珍视和舍命坚守”,就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以故宫博物院为荣,为故宫发展无私奉献;严谨认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面向社会,为大众服务的情怀,是这种精神的缩影。同时,任何时候都提倡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全局,无论从事何种工作,负责的范围大小,都属于故宫博物院这个大局的组成部分。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活的机体,在融入社会、服务公众的过程中,也在凝练自身的人文精神,拥有自己的气质和品格。故宫博物院的人文精神,植根于民族精神的沃土,体现着自身的文化理念。这种精神,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仍然是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动力之源。

  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实践证明,什么才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状态。不是把文化遗产资源锁在库房里,死看硬守就是好的保护状态,而是一定要使它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因为文化遗产原本就是来自社会民众的创造。故宫博物院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经过系统梳理和科学保护,使人们感受到了它们的魅力,让更多文化遗产得到人们喜爱和热爱,使更多的民众加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这,才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状态,才能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循环。

  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实践证明,什么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馆。不是拥有大规模的博物馆建筑,拥有丰富的文物藏品,拥有数量不断增长的观众,就一定是好的博物馆。一座好的博物馆,需要深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生活需求,深入挖掘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凝练成强大的文化传播能量,不断推出引人入胜的展览,不断举办人们乐于参与的活动,使人们感受到博物馆对现实生活的意义,感受到博物馆就在自己的身边。如此,人们才愿意在休闲的时间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文化智慧和文化情怀,而且流连忘返、不愿离去,以后还想再来,这样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馆。

  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亦是描绘下一个100年,全力以赴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的美好蓝图。这是故宫人要担负的使命和履行的承诺。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下一个100年的故宫博物院,管理水准和服务水平当然不能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就必须探索和变革,才能实现管理水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故宫博物院要牢记新时代赋予的使命,继续前行,为更好地实现安全开放、提升展陈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让更多公众体验到故宫文化的精彩多样而继续奋斗。

  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故宫博物院已经在几代故宫人的悉心守护和倾心关爱中,走过了三万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脚步铿锵,留下了沉甸甸的硕果。100年的故宫博物院,负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沐浴着新时代的惠风和雨,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与未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故宫博物院庄重辉煌,永远青春不老。今天,讲好故宫博物院的故事,成为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6日 11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