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青春如是】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泽昊 杨雪丹 光明日报通讯员 柳素雯
夏日的南海,风雨总是来得毫无预兆。
傍晚,广东省珠海市海岸以南约80海里处,一艘渔船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起伏,船上一名渔民因颠簸受伤,伤情不轻。风雨和伤痛让他的恐惧不断加深,他深知,自己仅剩一线生机,赶忙拨下12395,盼望着电话另一头的人助他脱离险境……
珠海,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基地里,搜救机机长余远洋和队员刚结束了一项救援任务。还未休息,一阵急促的警铃又将他们拉入“战时”状态。“南面海域约80海里,求救渔民1人,有伤情,伤势不明……”
“只有十几分钟就日落了!”来不及思考太多,余远洋与队员即刻起飞,并凭借着不多的警情信息制定救援方案。事故海域风雨交加,他紧盯着气象雷达图像,边寻找云层薄弱之处,边靠近遇险渔船。在几乎失去日光的最后时刻,余远洋驾驶着直升机艰难但稳定地悬停在遇险船只上方。救生员系着救援绳索降下,受伤渔民等来了电话那头“他最想见到的人”。
这,只是中国海上救助打捞队伍建立74年来的一个寻常片段。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南沙群岛的辽阔海域,常年在海上的人都熟记全国海上遇险救援电话12395,这个谐音“要岸上救我”的号码是他们在海上遇到危险时的依靠。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在全国拥有24个救助基地和88个待命点,它们编织成一张严密的护佑生命之网。维系这张网的,是这支平均年龄仅39岁的年轻队伍。在近几个月的采访中,记者在广东珠海、山东烟台、上海杨浦等地见到了这些年轻人。他们的皮肤黝黑又粗糙,那是烈日炙烤、风雨洗礼过的痕迹;他们的双手长满老茧,那是一次次救援任务留下的“勋章”。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这些80后、90后、00后,以青春之我挺膺担当救捞事业,锚定了不凡的人生坐标。
受强冷风暴影响,一艘船沉没。北海救助局的队员在救助遇险船员。资料图片
与危险博弈,时刻准备着
“哪怕是电视里的警报声,都会让我紧张一下。”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蒋小华说。自2013年加入救捞队伍,这位空军航空兵退伍军人如今已安全飞行2751小时,参与280起救助。尽管历经多次险情,每次警报声仍会让他下意识警觉。
蒋小华
2017年7月20日,河北省唐山市滦河口外海,某工程船因风浪过大沉没,船长朱兰强一家五口跳海逃生,并在海上挣扎了八小时。当蒋小华的机组抵达时,他们发现救助信息有误——现场有两名儿童,但直升机并未携带儿童专用救援装备,其中5岁的男孩已出现休克症状。“成人救援套尺码太大,还得靠我抱住他。”蒋小华当机立断改变救援方案。在7级风浪中,他先后将两名儿童紧紧抱在怀中吊运上机。当最后一名遇险者获救时,蒋小华几乎虚脱。事后朱兰强含泪致谢的场景,成为蒋小华职业生涯的珍贵记忆。
“我们值班待命时,希望永远没有险情。”蒋小华的这句话道出不少救捞人的心态变化:刚参加工作时,总想着多出几次任务、多救一些人;现在,更期待险情永远不要发生。在与大海的博弈中,救捞队伍不仅要承担海上应急救援、人命救助的任务,还肩负溢油清污、船舶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以及海上重要和特种物资运输、船舶拖带、海上服务保障等职责。
当记者联系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潜水员赵攀时,他正在东海执行饱和潜水任务。远海没有手机信号,他只能在晚间使用船上的卫星电话接受采访。饱和潜水,是让潜水员直接暴露在高压环境中长时间、大深度地进行水下作业的潜水方式,主要用于抢险救援、海底施工作业等领域。
此次任务,涉及某项海底工程建设,赵攀要在水深80米处的潜水舱进行作业。潜水舱内压力达到8公斤,“身体被一种力量紧紧包裹着”。电子设备不能带入舱内,工作之余只能看看书、听听音乐。“时间长了,多少会有些枯燥。”赵攀说,但看着球阀安装、带压开孔、管道回接等一项项复杂的工序顺利完成,切身感受到工程设备与技术的进步,“心里更多的是骄傲”。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这支队伍正在向更深、更远、更智能的方向发展:饱和潜水深度突破500米、ROV(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深度达6000米、智能救助系统逐步应用……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凝聚着青年救捞人的智慧与汗水。
不论承担何种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时刻准备着与大海展开博弈。海上险情随时可能发生,救捞系统的数据更新得很快。2025年以来,截至记者发稿,这支队伍共执行应急救助抢险打捞任务462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522名。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随时待命成为年轻的救助打捞队员工作的常态。
风雨中磨砺智慧和勇气
“燃油只够坚持8分钟,我希望你6分钟把他们救起来!”在一次救灾现场,余远洋对救生员下达命令。
盛王森
2024年10月,暴雨袭击海南博鳌附近村庄造成洪灾。余远洋的机组最早赶赴受灾现场。天至傍晚,他们已连续飞行四个架次,成功转移了66名受困群众。其中一次返航时,机组发现了尚未获救的一家5口,但燃油只够再坚持片刻。情急之下,余远洋精准给出了救生员救援的窗口时间。在机组人员的合作下,这一家人成功获救。
“风雨再大,我们不能自乱阵脚。”余远洋认为,不论情况有多危急,作为救援者都应当保持冷静,果断地作出判断。能做到这一点,离不开过硬的专业素养和长期的经验积累。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救助船队高级船长盛王森也把“保持冷静”当作在险情面前成功处置事件的重要原则。2018年1月,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满载凝析油的巴拿马籍油轮“桑吉”与一艘散货船猛烈碰撞后爆炸起火,浓烟遮天蔽日。茫茫大海上,能最快速到达事故现场的只有中国救捞的队伍。
时任“东海救117”轮船长的盛王森临危受命,带领全船冲向这片充满毒气与随时可能再次爆燃的危险海域。中日韩等多国救援力量陆续抵达,但在最危险的核心区域,盛王森和他的“东海救117”轮是绝对的先锋。
任务艰巨复杂。在关键的喷洒泡沫灭火作业中,盛王森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当时,海面风力达到7~8级,浪高4米,巨大的救助船此刻只是一叶小小的扁舟。“连续2~3个小时,必须将船牢牢控制在消防炮有效射程内。”他咬紧牙关,全神贯注地操控着船舶,每一个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灭火失败甚至船毁人亡。汗水浸透了他的制服,刺鼻的烟混杂着海腥味钻入他的鼻腔。但他和船员们像钉子一样钉在岗位上,最终成功压制了火势,为后续工作争取了时间。这场救援里,盛王森向国际同行展现了中国救捞的能力与担当。
记者在走访中,几乎能从每个人身上听到他们临危不惧的故事。2021年9月,在辽宁省庄河市东北13海里海域,一艘渔船进水翻沉。在大连值班点待命的蒋小华随机组立即起飞。到救助现场时,他们发现遇险渔船已经侧翻,5名被困船员死死拽住船舷的突出部,身影在浪中沉浮。
直升机在7级海风中摇摆不定,作为救生员的蒋小华,努力控制自身在空中的姿态,将4名船员一一救回机舱。当试图靠近最后一名船员时,他被巨浪拍倒,身体遭受猛烈撞击。面对意外情况,他很快冷静下来,在估测好距离后借助钢索的牵引力惊险一跃,终于抓住最后一名遇险船员,成功将他救回机舱。
“没有人天生就无所畏惧。”蒋小华告诉记者,救捞队员“情绪稳定”,都是在一次次险情中锤炼出来的。每一个故事里令人揪心的瞬间,最终都在他们的冷静处置下成功化解。“智慧”“勇气”两个简单的词,化作各种生动的故事,写在中国救捞青年的生活里。
把成长坐标锚定在大海上
2008年夏季,受江淮气旋影响,长江口水域风高浪急。年轻的二副盛王森站在剧烈摇晃的“东海救111”轮甲板上,目光紧锁着不远处上海佘山岛东侧水域那艘正在沉没的货船残骸,船上有5条生命在等待救援。
余远洋
整个救援过程有惊无险,5名船员成功获救。事后,被救的船员找到他,紧紧握住他的手,声音哽咽:“我全家人都感谢你。”那一刻,年轻的盛王森内心被深深触动了:“我还没成家,对家的概念没那么深,但他这句话让我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这份有关生命的托付,从此成为他坚守的动力,从二副一步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船长。
“恶劣天气来了,别人都进港避风,我们反而要顶着风浪冲出去。越是天气海况恶劣,我们执行任务的概率越高。”救捞人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逆行者”。这种逆向而行的职业惯性,已经渐渐融入他们的血液。采访中,几乎每一位救捞队员都没有否认这份事业的不易,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愿意坚守救捞人的职责?
“你们一定要记住叔叔们的名字,是他们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被救者朱兰强对两个孩子说的话,蒋小华珍藏于心。这个曾让他落泪的瞬间,折射出很多救捞人珍视的获得感:“不在于获得了几次荣誉,而在于自己认可这份付出的价值。”
赵攀
除此之外,传承精神也是将救捞队伍凝聚在一处的重要因素。蒋小华的师父孔伟曾让他抄写100遍专业术语,老船长曾手把手教刚刚入行的盛王森操船,直升机机组前辈耐心地陪伴着余远洋实现职业转型。这种代际传承,让“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品质在一代代救捞人心中流传下来。
如今,这些青年骨干已经开始培养下一代救捞人。赵攀在饱和潜水实验中带着95后队员反复演练,余远洋在穿越雷暴时不忘安抚年轻副驾驶的情绪,蒋小华将救助经验编成教材用于培训。这种“传帮带”,正是中国救捞事业的宝贵财富。正如一位老救捞人所说:“我们守护的不只是生命,更是救捞事业的延续。”在这片蔚蓝的海域上,一代代救捞人用青春书写的,是一部关于勇气、责任与传承的壮丽史诗。
专业救助船在大风浪中拖带遇险船舶。资料图片
回望这支队伍走过的路,从最初简陋的装备到今天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从近岸救助到远海护航,从单一救援到综合保障……中国救捞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青年奋斗的印记。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8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