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2025高校毕业生就业新观察】
求职进入“冲刺期”,一场就业护航行动正在展开——
助跑+护航,按下大学生就业“加速键”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不久前,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硕士毕业生徐媛(化名)终于拿到了自己心仪的入职通知——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从去年秋招到今年春招,徐媛陆续尝试了很多机会,从互联网大厂到科创小企业、从技术研发到后勤服务,要么简历反馈不佳,要么工作环境不适合。在毕业与找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她紧张又焦虑:“年级辅导员两次帮我修改简历,和我一起规划就业方向,在关键时刻,是她的鼓励和支持助我稳定情绪,让我找到了职业坐标。”
徐媛的经历,也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冲刺”的一个缩影。
为抢抓离校前关键冲刺期,6月初,教育部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要求加快就业工作进程,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针对即将离校或已离校的未就业学生,各高校如何织密就业服务网络,又如何为就业能力薄弱的学生架起跨越职场门槛的桥梁?记者深入多所高校,解码这场“离校不离线”的就业护航行动。
精准助推就业 暑假服务不离线
直到今年“五一”前后,西南交通大学2025届本科毕业生郭钧奕才确定自己的工作。
闽江学院大学城校区举办“青春筑梦”2025届毕业生就业暨2026届毕业生实习招聘会。谢贵明摄/光明图片
因为准备考研,他未能充分投入去年秋招中去。然而,遗憾的是,今年初考研没有通过,工作也暂时没着落。他坦言,自己曾因此感到非常焦虑。
学校及时伸出援手。“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就业帮助。通过与学院老师的交流,我获得了许多实用的面试技巧和职业建议,逐步调整了心态。有了目标单位后,老师不仅帮我分析公司前景,还手把手教我修改简历。现在这家公司就是我通过学校的双选会投递的,成功签约!”
毕业前夕,正是就业冲刺助跑阶段。为了给未就业的同学提供更多岗位,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工作,各高校持续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双选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高效对接平台,为毕业生就业按下“加速键”。
“精准”,是记者在各高校采访中发现的共同点。精准摸排、精准管理、精准对接,与学生点对点沟通、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西南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周曦介绍,学校建立动态更新的未就业毕业生台账,实行“一人一档”精准管理,详细记录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技能特长等信息;同时组建由就业指导老师、专业教师和校友导师构成的帮扶团队,开展“多对一”个性化指导,打造24小时AI就业指导智能体矩阵,持续为离校毕业生提供AI简历、AI面试、AI生涯咨询师等全天候就业指导,确保就业帮扶不断线、不掉档。“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对接113家优质企业,有效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周曦说。
在华东交通大学,学校、院系领导带队继续走访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及地方政府,深挖有效岗位。同时,精准推送国家及地方行业性、区域性“云招聘”平台岗位。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和行业协会,深度发动校友资源,挖掘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增量。学校也积极开发新形态岗位如科研助理,帮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
“我们与学院合作,开展主题班会、就业推进会、简历大赛、职业素养训练营等20多场活动,向学生展现全学段职业规划的生态形貌,从求职数据、典型案例、行动方法等多维度唤醒学生就业意识,激发学生就业动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教师陈伟杰介绍,学校大力开展“基层就业学生风采展示”活动,展现前往偏远地区、重点领域行业、重点单位的学生的求职历程和职业选择,激发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学校还精准排摸经济困难生、残疾学生、零就业家庭学生等情况,建立“一生一策”帮扶档案,提供智能AI简历面试支持,优先推荐岗位。
面对即将到来的暑假,各学校帮扶措施不停顿,“离校不离线”,线上线下服务不断档。暑假期间,华东交通大学安排专人线下值班,为学生提供面对面咨询,协助处理岗位咨询、就业手续办理等具体需求。
复合型人才更受职场欢迎
拿到中国建筑国际公司的入职通知,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王潇北觉得自己很幸运。就读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他甫一入学,就听到了所谓“天坑专业”的传闻。为了突破刻板印象,他积极调整心态,参加各类活动,努力提高成绩,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安徽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在“校园双选会”上寻找适合的就业岗位。刘勤利摄/光明图片
找工作的艰辛,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毕业生黄安蕾也深有体会。“求职过程并不轻松,尤其在大四上学期,我需要同时应对实习、课程、毕业论文和秋招的多重压力。白天忙于实习,晚上写作业,经常熬夜。此外,投递简历后的测评环节也耗费大量时间,每次测评通常需要1~2小时才能完成,而竞争更是非常激烈。”
多重任务叠加,让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呈现出显著的“求稳”特征。“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51.95%的本科毕业生存在就业目标不够清晰的现象,亟须加强职业规划指导;57%的学生将直接就业视为备选方案,升学意愿持续攀升至70%。”周曦说。
行业冷热不均,岗位供需不匹配的现象也很突出。周曦发现,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一些传统专业面临市场需求持续萎缩的现象,就业压力日益增加;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与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紧密相关的新兴领域则呈爆发式增长,岗位需求旺盛,毕业生就业落实率持续领跑。
新兴产业飞速发展,行业企业对于毕业生的知识技能需求也随之增加。周曦举例说,随着产业升级加速,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装备制造领域急需兼具机械设计与软件编程能力的“机电软一体化”人才,材料化工行业对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复合型从业者需求高涨。“这就要求毕业生突破单一专业限制,主动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既要精通本专业核心技能,又要掌握相关领域的应用技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黄安蕾便深切地体会到了专业能力与求职岗位契合的重要性。“我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刚进入大学时,我的成绩处于中上游,但通过努力,绩点排名提升到了专业前10%,甚至一度成为专业第一。学校提供的竞赛机会,如数学建模大赛和市场调研大赛,不仅丰富了我的经历,也让我在面试中脱颖而出。面试官对我的成长轨迹和潜力非常感兴趣,这进一步验证了学校平台的重要性。学校不仅提供了资源,还让我有机会展示自己,最终实现了个人与职业的双重成长。”
产业结构变化,就业服务须顺势转型
为帮助部分有需求的毕业生强化求职技能、润色简历、提升笔试面试水平,各学校纷纷出招。
华东理工大学开展毕业班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授课,采用理论授课、模拟演练等方式,分类别开展针对性指导,提升教师求职指导水平。学校还创建学生求职群、“雇主库”等,广泛搜集高质量岗位信息,通过校园新媒体矩阵精准推送、学生群直推、辅导员内推等形式,实现岗位与学生的高效匹配,免去学生简历筛选环节。
相对于大部分求职学生来说,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毕业生王加鑫的求职过程比较顺畅,“这主要得益于学校丰富的就业资源和我的明确目标。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校就为我们提供精准就业支持,包括就业动员会、招聘信息发布、简历培训和模拟面试等。作为就业型学生,我积极参与了这些活动,尤其是简历培训活动,就业指导老师给了我很多宝贵意见,帮助我明确了方向。”他感慨地说,“学校还有丰富的校友资源,学长学姐回校分享他们的实际工作感受和薪资情况,都是我们想了解的内容,对我帮助很大。”
重庆市永川区部署“百日冲刺”行动,为高校毕业生求职保驾护航。陈仕川摄/光明图片
“不少于3次谈心谈话、推荐不少于5个有效岗位、参与不少于3次就业活动”,这是华东交通大学的“三个不少于”帮扶机制,王彤介绍,学校建立重点人群台账,确保困难毕业生全覆盖。作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资源优势,连续5年面向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能力培训,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千余人次。
华东交通大学2025届毕业生朱谈荣告诉记者,他已梦想成真,成为中铁四局集团第九工程(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从大一开始,我们就有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当时我还觉得这些内容‘来得太早’。大三暑假,班主任专门为留校的同学召开会议,详细讲解就业问题,帮助我们厘清方向。一进入大四,我们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就业形势的变化,对高校的招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华东交通大学始终围绕“精准对接”展开,王彤介绍,学校通过就业指导系列课程、就业育人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理性定位,比如面向毕业生开展“就业第一课”、邀请行业基层典型进校宣讲等方式,打破“唯薪资、唯地域”的就业观;动态优化专业布局,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新增-停招-撤销”并举的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招生有计划、培养有方向、就业有出口”的人才培养闭环。
周曦则表示,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深刻重塑,要求学校就业工作必须主动转向——在保持传统行业基本盘的同时,更应重点向人工智能、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急需的新型高端行业开拓就业渠道,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方式,为毕业生抢占新兴领域就业高地创造先发优势。同时推动落实“思政+就业”模式,着力构建校企思政联合体,强化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聚焦主渠道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8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