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精准施策推动海岛公共品牌建设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精准施策推动海岛公共品牌建设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08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点】

  作者:王欢明(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海岛生态系统独特而脆弱,是全球生态网络中的重要一环。以公共品牌营造为媒实现海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为全球海洋生态治理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的中国智慧。

  品牌是社会群体对特定事物的一种认知,通常由名称、术语等一种或多种符号组合而成,可以赋予事物特定的价值内涵。因此公共品牌的构建与保护逐渐成为公共部门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的必选项。

  自然资源部海岛统计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共有海岛1.1万余个。《海岛可持续发展倡议》于2022年由中国-岛屿国家海洋合作高级别论坛发布,已成为全球海洋经济体的共识。一些海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如何对海岛进行公共品牌塑造和开发,深入挖掘并有机利用这些特色资源,是海岛实现产业开发与经济增长、文化包容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

  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地方政府开发与建设海岛公共品牌的首要前提。海岛开发与保护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各级政府在海岛治理中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引,平衡好开发利用和保护各类资源的关系。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进行政策引导,明确海岛公共品牌定位、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确保海岛生态环境、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相适应,为品牌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制定和出台相关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群体参与海岛公共品牌的建设和保护。例如浙江省温州市人大出台《关于促进和保障洞头海上花园建设的决定》,强化生态保护刚性约束,打造北纬28°最美环岛路;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并最终使得该保护区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海岛公共品牌的多样性与标识性建设,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海岛公共品牌应该是多品牌策略,即在海岛这同一产品品类中,根据不同群体的社会需求、海岛类型和特点,对海岛打造差异化的公共品牌,使其因独特的品牌形象在众多海岛中脱颖而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地方深度挖掘各海岛的核心竞争力与特色优势,围绕特色进行精准定位,突出独特产品和服务,树立具有独特标识的形象。标识性品牌能够提升各海岛在文化、旅游和工业市场中的份额和竞争力,从而保障海岛开发的经济收益,推动海岛多元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保护海岛生物多样性。例如浙江省舟山市的普陀山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海岛自然风光,树立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游客心目中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上海市崇明区长兴岛定位为世界先进的海洋装备岛、上海的生态水源岛和独具特色的景观旅游岛,努力探索海岛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之道。

  海岛公共品牌的价值共创,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海岛公共品牌的建设,目标是提升海岛及周边区域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社会福祉等。这些公共价值或私人价值的提升都需要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作共同创造,其内在逻辑在于共创可以整合各方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并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政策等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放大品牌影响力、增强品牌竞争力,以实现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价值共创如何实现?首先,价值共创应贯穿于海岛公共品牌建设的全过程,动员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体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合作原则。其次,价值共创应注重协商、讨论,保障各方利益诉求并达成共识,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需求,体现SDGs中的平等原则。最后,价值共创应注重共同推动海岛公共品牌的发展,并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确保品牌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体,促进共同富裕,体现SDGs中的消除贫困与提高福祉等原则。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8日 05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