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看工程科技如何改变未来生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看工程科技如何改变未来生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3 02: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40年,这些愿景能否实现?7月22日,“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丛书”发布会举行。聚焦农业、健康、生态、能源等相关领域的九大发展愿景,中国工程院9个学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各科学学部,组织近300位院士、近900位专家参与研究,吸收5000多位专家的意见,提出了12个领域的重点任务与路线图,以及110项关键技术、25项关键共性技术与22项颠覆性技术的建议。

  科技创新回归服务需求的本质

  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的台阶。

  “共同应对重大挑战,科技创新将以人为本,促使科技创新回归服务需求本质。”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宏在介绍《2040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时表示。

  当前,疾病挑战、环境挑战、安全挑战等是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报告》强调,技术方向、技术路线选择是否正确,将决定能否抓住颠覆性创新的窗口期、把控产业体系重构的正确方向、把握技术路径与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中国工程科技未来20年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组长、总体组组长王礼恒院士介绍,自2009年起,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联合基金,组织开展“中国工程科技未来20年发展战略研究”,并在2017年之后形成了5年一个周期的部署模式。自2009年至今已开展三期,“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研究”为该系列的第三期。

  “相对于前两期研究,2021年启动的‘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研究’更加强调战略性和前瞻性。”杨宏介绍,研究综合运用“经济预测—需求分析—技术预见—愿景分析—战略架构—技术路线图—政策选择”的战略研究方法体系,提出面向2040年中国工程科技的发展思路、总体布局、重点任务、关键技术,以及重大工程、重大工程科技项目建议。

  例如,面对疾病,可将肿瘤筛查平台用于个性化健康管理,探究并解决基因治疗中的重要问题,实现肿瘤的基因预防与治疗;发展脑科学关键前沿技术、实现脑科学精准干预技术的突破等。而在应对环境挑战方面,零污染大气移动源技术、土壤生态系统自修复技术等19项关键技术,则成为2040年环境生态领域工程科技发展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发展模式将深刻改变生活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活动空前密集和活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与各领域融合。

  《报告》指出,智能技术与产业将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发展模式,从而深刻改变产业与社会形态。

  在2040年,人机交互终端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实现万物互联的重要节点;智能技术与现代工厂融合成为大趋势,支持制造业向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型;新发传染病防控需求推动远程医疗、智能测温、智能影像辅助诊断等智慧医疗模式实现飞跃……这既是愿景,也是未来工程科技的努力目标。

  面向2040年,广为社会关注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又会遇到哪些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介绍,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成功实现换道超车,连续10年产销量全球第一,保有量占全球60%,已居国际领先地位。研究显示,我国虽已建立起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但在智能化自主体系构建,以及高级别自动驾驶核心算法、智能线控底盘、高安全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上仍面临瓶颈。

  孙逢春表示,研究提出,亟须推进相关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与应用,包括以智能新能源汽车整车平台、新一代三电系统及自动驾驶核心技术为代表的先进车辆技术,攻关交通路网与绿色能源融合、车网互动及多网融合管控技术。

  绿色低碳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全国各地夏季高温纪录不断被打破。那么,面向2040年,我国能源系统转型过程中需要作出哪些转变?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介绍,能源系统转型是实现全球温控目标、减缓热浪等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的核心策略。

  现有的能源系统主要围绕传统化石能源建立,可再生能源“靠天吃饭”的特征给能源系统安全带来重大挑战。刘合指出,2040年前,是我国能源转型关键期,根据“中国工程科技未来20年发展战略研究”,建议做好能源系统转型中长期规划,制定合理的能源转型目标,完善促进能源转型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同时,要建立能源产业链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构建多层次能源应急储备体系,推动退役设备循环利用体系和资产搁置处置体系建设,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报告》从首选低碳能源、强推减排科技、强化负碳技术三方面指出,绿色低碳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双碳”目标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高碳排放的技术不再具有普遍竞争力,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及其应用成为重要关注方向。

  为了将2040年的美好愿景“落地”,研究人员不断创新研究方法,改进和优化组织模式。“中国工程科技未来20年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组副组长、技术预见与方法支撑组副组长周晓纪介绍,本期提出的“愿景驱动的工程科技战略研究方法体系”,设立了需求分析、技术预见、愿景研究、基础研究方向等共性研究组,作为横向支撑,在总体组统筹下,组织各组同步开展研究,加强过程协调和过程迭代。在长周期研究中,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队伍,包括核心院士专家团队和研究工作团队,并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确保了十余年来战略研究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光明日报北京7月22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3日 07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