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奋楫前行】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在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坐上“飞行器”,可俯瞰中华大地;在陕西长安十二时辰街区,穿上汉服,能感受盛唐风华;在上海南京路,一个数千平方米的商场被分割成10多个演艺新空间,“进商场看戏”成为当地文化消费新潮流……
从科技感、体验感十足的文化消费场景,到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近年来,各种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一方面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一方面激发市场消费潜力,驱动文化消费迈进转型升级新阶段。
场景焕新:“文化+”赋能多元业态
过去,人们的文化消费主要局限于图书、影视等领域。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文化消费开始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形成了“文化+”的多元业态模式。
红色砖墙、彩色烟囱、钢板扶梯……走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的77剧场,浓郁的复古工业气息扑面而来,曾经的北京胶印厂变身为演艺新空间,《大真探赵赶鹅》《9号秘事》等作品在这里轮番上演,工业园区的粗粝质感与戏剧艺术巧妙融合,为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观演体验。
从繁华商圈到文创园区,从博物馆到老建筑,这两年,像77剧场这样的演艺新空间在各地不断涌现。这些演艺新空间里汇聚了剧场、咖啡馆、书店、展览空间、餐厅等多种业态,观众可以看戏、聚会、逛展,大大拓宽了文化消费的边界。
线上文化消费同样活跃。《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634亿元,用户规模达6.96亿,覆盖从Z世代到银发族多个年龄段群体,一跃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文化产品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数字音乐产业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7.29亿,付费用户数量持续增长。音乐平台在海量推出在线音乐、音乐短视频、音乐直播等音乐产品的同时,也在加速向智能设备与线下场景延伸,人们的音乐消费逐渐从“听音乐”向“体验音乐”转型。
游戏消费更为活跃。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680亿元,同比增长14.08%,再创新高,游戏用户规模近6.79亿。
如今的文化消费不只为消遣娱乐,还要服务于提升个人能力、促进个人发展,这是文化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近年来,知识付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用户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至2022年,我国知识付费行业市场规模从26.5亿元猛增至1126.5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2808.8亿元,用户规模6.4亿人。
体验优先:情绪价值引领消费潮流
经常逛商场的消费者会发现,这两年商场里人气最旺的不仅有服装店、饭馆,还有潮玩店。从盲盒、手办、毛绒玩具等核心产品到徽章、卡牌、挂件等二次元周边,新款潮玩产品往往供不应求。这在我国最大的潮玩生产基地广东东莞得到进一步印证。当地的潮玩企业今年以来一直在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多家潮玩企业上半年纷纷“爆单”。
潮玩缘何受欢迎?“快乐、治愈、陪伴、逗趣、解闷……”这些潮玩消费者口中的高频词,反映了当下文化消费的新趋势——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和实用价值,还希望产品能带来心理和情感上的愉悦,即获得“情绪价值”。正如《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所揭示的,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
情绪满足是目的,亲身体验是核心。陶艺手工、民俗文化游、猫咖、剧本杀、沉浸式演出等各类体验式消费的共同特点,都有为消费者提供独特且有趣的文化娱乐体验功能。
体验消费兴起的背后,是一场深刻的消费转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独特的感觉”买单,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观念转变——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拥有,而更加注重情感的投入和生活多样性的追求。
从文化产业视角看,无论是愿意为情绪买单,还是愿意为体验付费,都将为文化市场注入强劲动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潮玩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41.08%,2025年中国潮流玩具市场规模将达877亿元。与此同时,从大都市到小县城,各种手作体验店不断开张且周末常常爆满,甚至还衍生出“手作+咖啡”“手作+市集”等新业态。这些都说明,我国的文化消费拥有扩容提质的广阔空间。
动能澎湃:文化消费驱动经济增长
消费,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连着经济大盘。随着文化消费在我国居民消费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激发文化消费潜力,不仅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相关测算数据显示,文旅消费的综合拉动效果能达3到5倍。比如,游客观看演出的单人票价是300元,那么其在演出当地及周边住宿、餐饮和购物的综合消费可能达900元到1500元。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持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业内专家指出,加快释放文化消费潜力,要努力培育文化新业态,推动文化消费场景跨界融合。
近年来,各地纷纷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比如,江苏南京推出全国首个红楼梦主题全场域行进式近景沉浸体验项目《大梦·红楼》,引领观众以曹雪芹视角开启60分钟的太虚幻境之旅;浙江宁波推出《重返侏罗纪》《熊猫的世界》VR主题展,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打破虚实边界”的体验。
除了各种演唱会、音乐节,今年暑期,文化和旅游部等单位以推出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为重点,举办2025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消费季期间,各地陆续围绕消夏避暑、滨海度假、观演赏剧、赶集看展、亲子游乐、夜间消费等文化和旅游消费热点,举办约3.9万场次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动,发放超5.7亿元消费补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15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2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6.8%。
当前,文化新业态、新场景引领着一波又一波的消费热潮。这场由内需牵引、创新驱动的文化实践,既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更以“文化+”的融合力和开创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蹚出了一条底蕴深厚、活力奔涌的新路。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