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黑龙江佳木斯:一条抗联路 蹚出好日子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黑龙江佳木斯:一条抗联路 蹚出好日子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3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夏末,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七星峰下,阳光透过层林,洒在“重走抗联路”少年研学团的孩子们身上。数十名来自城乡各校的学生,正沿着蜿蜒的步道,触摸历史的脉络。

  “看,这就是当年抗联战士战斗过的地方。”桦南县文化馆馆长王智萱驻足在一处复原的抗联密营遗址前,向孩子们讲述那段烽火岁月,“1933年,年仅20岁的矿工祁致中,就是在这里的驼腰子金矿,带领7名工友用简陋的武器,点燃了不屈的火焰。”孩子们屏息凝神,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密林深处那不屈的身影。

  “保护红色文物,传承红色基因,绝不仅仅是竖起一块牌子那么简单。”在修缮一新的土龙山农民暴动战迹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前,桦南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曲吉财指着清晰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说,“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让每一处遗址都成为活的教科书。”

  沿着桦南的红色脉络行走,从土龙山暴动战迹地,到祁致中将军浴血的七星峰抗联密营区,再到见证矿工觉醒的驼腰子金矿遗址……每一处都得到了精心的守护。桦南县对县域内红色文物遗址进行了全面摸排和科学定级,划定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

  在桦南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为每处红色遗址建立的“一户一档”电子+纸质档案库。轻轻点击屏幕,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历次修缮的详细记录、环境监测数据等清晰呈现。“这不仅是存档,更是为历史‘上户口’。”桦南县博物馆副馆长李广庆介绍,为确保每一段红色记忆都有据可查,有史可依,县域内,6处红色遗址旁,都竖立着统一规范的保护标志碑,清晰标注名称、年代、保护范围等信息,无声诉说着它们的身份与价值。

  步入焕然一新的桦南县博物馆抗联文化展厅,智能导览屏前围满了好奇的孩子们。扫描展柜中一支抗战期间战士用过的手枪旁的二维码,手机屏幕上立刻呈现出这支枪的720度全景影像和详细战斗故事。“太酷了!就像拿在手里一样!”一位小观众兴奋地说。

  “以科技赋能,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探索。”李广庆介绍道。除了博物馆的智能导览,桦南县还精心打造了县级红色文物“云展厅”,将珍贵革命文物进行高精度3D数字化扫描,2200余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件得以在云端永久保存和生动展示。“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关注我们的文旅公众号,就能‘云端’感受桦南的红色脉搏,突破了地域限制,让红色教育触手可及,桦南的红色文化传播得更远了。”李广庆说。

  近年来,桦南县精心打造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串联土龙山暴动纪念碑、七星砬子兵工厂遗址等10余处景点,开发“红色+冰雪”“红色+生态”等9类主题线路。红色文化不仅带动旅游,溢出效应也延伸到田间地头。

  位于驼腰子金矿暴动战迹地脚下的西合村里,已经建好的红色文化广场两侧,一边展示着精心制作的文创产品,一边村民们卖起了葡萄、香瓜、手工煎饼等特色农产品。“放暑假了,想带孩子到更有意义的地方去参观,这里既有教育意义,又有特色的产品,感觉不虚此行。”来自鸡西的游客陈辰说。

  “游客来了,不仅能感受历史,还能品尝我们的绿色农产品,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驼腰子镇副书记王雷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把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依托独特红色资源,桦南县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红色研学”模式。西合村精心设计红色研学精品路线,打造红色乡村旅游打卡地。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曲吉财表示,“我们将继续以‘红色基因’为魂,以‘文旅融合’为脉,深挖红色富矿,创新表达方式,把保护传承红色资源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3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