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浙江江山大陈村的村歌故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浙江江山大陈村的村歌故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13 04: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陈宏君(浙江江山大陈村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曲作者、浙江省江山市文化馆研究馆员)

  拥有600余年历史的浙江省江山市大陈村,山环水潆,林木葱郁。曾经的大陈村环境堪忧,房前屋后污水横流、杂物堆积,邻里纠纷时有发生。后来村民们渐渐醒悟: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大陈村尝试用村歌凝神铸魂。

  村里把村歌创作任务委托于我。到底要创作一首怎样的村歌?村里人跟我说:“希望村歌能唱出人情味、唱出乡愁。”

  2009年8月的一天,我正在厨房煮长寿面庆生,忽然接到浙江省文化厅何蔚萍的电话。他说刚写好歌词,想让我试着谱曲。我打开邮箱,看到题目“大陈面之歌”,心里一下子热了。母亲做的手擀面,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有温度的味道,而歌词副歌高潮部分“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刚一念出口,我就很自然地哼出了旋律。拿起笔,旋律顺着笔尖自然流淌而出,不到半小时,我便谱完了整首曲。那碗面还在锅里煮着,我却早已沉浸在一股绵长的乡愁里。

  在旋律设计中,我特意融入婺剧“乱弹拨子”的导板曲调和江南小调。“香香地,在碗中盘旋”这一句,我安排了一个旋律小回环,就像那碗热面在碗里轻轻打转,也像母亲手里的动作,让人一唱就被打动。第二天,我把歌谱交给村里。村民们听完激动地说:“这哪里是在唱歌,分明是在唱我们的生活!”

  同年,大陈村参加歌唱大赛,村干部带着这首《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站在聚光灯下,用乡音唱出“香香地,在碗中盘旋……”这首歌火了,一下子把大陈村唱红了。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就这样成了媒体记者眼中的“中国村歌的发祥地”。

  村歌走红后,大陈村没有止步于此,开始琢磨,能不能把村歌“演”出来?于是,《大陈见面》诞生了——一部完全由村民出演的宗祠实景剧,讲的是大陈先贤汪普贤母子团圆的故事。

  我见证了这部剧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没有专业演员,没有导演团队,只有一群对村庄满怀感情的普通村民。

  马玲,一个从广西远嫁来的媳妇,平时在村里的农家乐帮厨,因为能唱会说,被一眼相中,担任主演“继母”。

  “我第一次站上台,腿都在抖。”马玲后来跟我说,每次演到那个送别的桥段,她都会哭出来。她的母亲在广西老家,每年只能见一面。有一次,她演完,回后台看孩子,儿子摸着她的手说:“妈妈,你演得真像。”那一刻,她分不清自己是在演角色,还是在演自己。

  因为村民们演得太好,有游客看了问:你们是哪个院团的?村民们笑着回答:“我们是本色出演,演的都是自己的生活。”

  《大陈见面》不仅在村里成为保留节目,还应邀走进廿八都、清漾等周边村镇以及内蒙古、北京等地,成为当地的知名文旅演出品牌。而村民们不光唱歌、演戏,还举办村歌节、村歌擂台赛。村民们创作的麻糍歌、竹编调、茶山号子也逐步汇入演出单元,村歌文化的表达形式愈加多样。

  村歌不只唱出了人气,也唱出了产业。“到大陈听村歌”已成为当地文旅消费的新名片,大陈村的宗祠成为当地热门旅游打卡点。村里的农家乐、手工坊、乡土展馆都跟着火了。村里还建起民宿、剧场、展厅,村里的旅游产品从“妈妈的手擀面”拓展到“大陈记忆”等村歌文创产品。如今,大陈村年游客接待量已突破30万人次。

  更难得的是,村歌用扎根泥土的旋律凝神铸魂,逐渐嵌入基层乡村治理的土壤。孩子们从小学习村歌,在歌声中知村情、懂家风;每年评选“和美庭院”“文明家庭”时,村民都要上台唱一段村歌;邻里之间有了小摩擦,会有人说:“来,先唱首歌再说。”很多老人不识字,但听了村歌后,居然把歌词当成“劝人经”。“村里吵架的越来越少”,这是村干部们最深的感触,以前靠“讲理”,现在靠“唱理”,村歌成了润物无声的教化工具。

  其他村子纷纷学习大陈村的经验,如今江山市共有328首特色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碗窑美》《千年清漾》连续三年入选“全国村歌十大金曲”,11首村歌获评2020年中国村歌大赛“百佳村歌”。

  文化的根,不在城市的高楼里,而在乡间的炊烟中。大陈村用一首歌、一台戏,把这个“根”活生生地“唱”了出来、“演”了出来。

  村歌不喊口号,却让人愿意走近;不讲大道理,却润进了人心。村歌让村子更像一个“家”,也让乡村治理变得更温柔,让社区更有凝聚力。十多年过去了,《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如今依然是大陈村每次文艺演出的保留曲目。村民们从最初的“羞答答”到如今的“主动请缨”,从“我来学”变成“我要教”,唱村歌已不是简单的文艺活动,而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夜幕下,大陈村歌广场上人声鼎沸,灯光洒在舞台上,孩子们唱《大陈在心》,老人们坐在台阶上打拍子,一曲唱罢,远处稻田传来蛙鸣,生活就这样在歌声中流动起来。

  有人问我:“陈老师,你写了那么多村歌,会不会厌倦?”我笑着回答:“村子里的人还没唱够呢,我怎么舍得停笔?”

  只要村歌还在,村子就不会老;只要有人在唱,生活就有光亮。

  (光明日报记者陆健 光明日报通讯员秦宇杭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3日 13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