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学思】
作者:万炳军(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授)
随着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群体的健康观、消费观出现结构性调整和深刻性变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3.1亿,占总人口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2.2亿。在此背景下,适老玩具从边缘品类跃升进入新消费赛道。一项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适老玩具”搜索量同比增长124%,成交量增幅达70%,55岁以上消费者占比持续攀升。智能棋盘、手腕球、回弹健身球等产品持续热销,这不仅得益于政策驱动下产业布局的逐渐完善,更折射出我国银发群体从“养老”到“享老”的健康需求转型,适老玩具正从“消遣工具”升级为“健康载体”。
我国适老玩具市场火热,是一场由政策顶层设计、市场需求驱动和产业创新响应共同谱写的多元协奏曲,直接受益于国家层面对银发经济的系统性规划。从《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到《“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再到《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均着重强调支持开发智能交互、健康监测类产品,精准契合银发群体迭代升级的健康需求。
以50后、60后为主体的“新老年群体”,拥有更强的经济基础和消费能力,正逐步打破“老年就是衰老”的陈旧认知,主动追求更能促进身心健康的消费方式。益身益脑玩具的畅销,正是对这一消费需求的直接回应,其核心价值在于全面满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需求。在生理层面,可以锻炼手眼协调与肌力,预防跌倒;在认知层面,能激发大脑活力,对抗认知衰退;更深层次的价值体现在心理和社交上,如智能棋盘搭载在线对弈系统,破解独居老人社交匮乏痛点,在游戏中重建社会联系,提供宝贵的精神慰藉。
据观察,老年群体购买适老玩具,主要为满足三大需求:从“功能替代”到“认知维护”,具有益智功能的玩具成为新宠;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运动康复类玩具销量激增;从“个体养老”到“社交重构”,群体性健身养老市场巨大。
尽管市场快速增长,适老玩具行业的发展仍面临不少阻碍。首先,标准建设滞后,产品创新力不足。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智慧养老家居产品通用技术要求》于今年7月1日实施,该标准首次明确适老化产品需满足“操作步骤缩减、危险操作多重提示”等硬性指标,为老年玩具设计提供技术规范。不过,我国现行“玩具安全标准”GB6675明确其适用对象为14岁以下儿童,导致适老玩具市场处于“标准真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隐患丛生。标准的缺失催生了大量“伪创新”,诸多产品仅是将儿童玩具简单放大或更换包装,贴上“老年”标签,反映了行业对“适老化”概念的表浅理解。其次,“护老”意识滞后,存在“重硬件轻服务”缺陷。许多产品未能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存在零件过小、规则复杂、色彩对比度不足、过度儿童化等问题,大多产品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支撑其功效,甚至可能因使用不当造成伤害。如何从“宣称有效”的粗放式营销,转向基于科学实证的个性化指导模式,是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再次,线下渠道不足与安全隐忧制约市场拓展。老年群体,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精神生活相对单调,对社群归属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尤为强烈。但目前,适老玩具的销售场景并不广泛,社区活动中心、老年服务机构中应用落地也相当有限,老年群体想要借助玩具搭建社交纽带更具困难。
面对千亿级市场潜力,政府、产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需蓄能发力。一是建立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构建“研发—生产—使用—回收”全链条适老玩具标准,推行适老产品认证。例如建立“认知刺激强度分级”制度,对运动器具实施“跌倒风险模拟测试”,确保产品安全有效。二是拓展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服务功能。以适老玩具存在问题为导向,建立“标准—功能—安全—效益”为一体的适老玩具研究体系。并设置志愿服务中心,拓展体育类、健康类专业的融合领域,以“体医融合”引领科学化、个性化、规范化发展,形成合力服务于适老玩具的研发、使用及评估。三是创建益身益脑玩具使用的纽带机制。创新“玩具+保险服务”“玩具+健康监测”“玩具+社交服务”的运营模式。将意外伤害保险与健康管理服务捆绑,投保老人可获赠智能手环,数据实时接入社区健康中心;将经认证的适老玩具纳入保险支付范围,建立“预防—治疗—康复”分级支付体系,对延缓失能的产品给予70%报销比例,切实降低家庭养老负担。四是打造适老玩具沉浸式体验场景。探索“社区体验店+养老机构合作”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适老玩具专区,配备社区指导员,为老人提供体质监测、个性化“运动处方”和专业指导;与养老院共建“认知康复角”,将玩具使用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将适老玩具使用纳入体育志愿服务积分体系,积分则可用于兑换健身指导等服务。
手腕球的转动、智能棋盘的落子声,承载着超3.1亿中国老人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当适老玩具从“边缘消遣”走向“健康刚需”,我们亟须跳出传统养老范式,以智体创新回应“老有所乐”、以制度创新支撑“老有所为”。《“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强调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既保留传统服务温度,又拥抱智能化的精度。唯有聚焦“体”、关注“育”、锚定“健”,将银发群体的笑容作为发展标尺,将益身益脑作为服务导向,方能在“夕阳红”中点亮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