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韩祥芝、刘鸿武(分别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
8月22日,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办。超过200名来自中国和40余个非洲国家的人权领域官员、专家学者及有关社会组织、企业、智库、媒体代表等,围绕“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携手实现发展权”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会议发布了《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明确发展权是首要且不可剥夺的人权,倡导以人民为中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强调尊重各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呼吁采取共同行动,保障发展权的实现。这一会议成果昭示,中非人权合作事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总体而言,中非人权合作以共同价值理念为基础,以务实发展合作为路径,正在为推动全球人权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非人权合作的共同价值基础
中非人权合作植根于双方共同的历史记忆与价值追求,形成了坚实的理念共识。这一基石源自彼此相似的奋斗历程。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发表致辞说,中非人民同样珍视和平与发展,为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始终风雨同舟,以真实亲诚之心共谋发展。这一共同立场也得到了非洲学者的呼应。埃塞政策研究所所长费卡杜·采加教授在会上强调:“中国与非洲有着悠久的伙伴关系,其基础是反殖民主义的团结、相互尊重和对正义的追求。”这种深度的理解与互信,构成了中非人权叙事的共同起点,并为未来的务实合作指明了方向。
锚定共同愿景,以人民福祉为最终标尺。衡量人权进步的终极标尺是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中国人权观的核心要义,也与非盟《2063年议程》提出的“以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繁荣非洲”的愿景高度契合。以此为共同目标,中非合作始终将增进民生福祉置于优先位置,致力于将发展权的宏大理念,转化为人民触手可及的教育、医疗与就业机会。
明确共同起点,以生存发展为首要人权。要实现人民福祉的宏伟蓝图,必须正视现实国情。对于曾饱受贫困与战乱之苦的广大中非国家而言,保障生存权、追求发展权是最为迫切的基础性权利诉求。这并非忽视其他权利,而是承认人权具有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属性——人权保障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只有先夯实温饱这一生存根基,更高层次的权利实现才能拥有最牢靠的支点。
创新共同路径,以互利共赢注入内生动力。立足于生存与发展的现实起点,中非选择了“授人以渔”的合作之路,着力提升非洲国家的“造血”功能。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而是通过基础设施联通与产业对接,激活本土资源,增强自主发展能力。这与非洲国家强调的“依靠非洲人民力量”的精神高度契合,走出了一条共建共享、赋能未来的普惠之路。
夯实共同原则,以自主选择为政治根基。中非合作之所以行稳致远,根本在于恪守尊重各国自主选择人权发展道路的核心原则。这一立场既是对主权平等的维护,也契合非盟倡导的“非洲问题、非洲解决”理念。在此共识之上,中非共同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携手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进。
中非人权理念共识展现出清晰的内在逻辑:以人民福祉为圭臬,以生存发展为基石,以互利共赢为路径,以自主选择为准则。这一完整的逻辑闭环,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双方各自的伟大实践与长期的历史求索。中国成功使近8亿人口摆脱贫困,将生存权与发展权视为首要人权;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则早在1981年的《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中就明确写入了人民的发展权。
正是这种理念上的不谋而合,才催生出《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这种深度契合将深刻的价值认同转化为了高效的行动自觉,证明了基于相互尊重与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能够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提供宝贵借鉴,为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贡献行之有效的“中非方案”。
以发展权带动人权事业进步
中非在人权理念上同频共振,在现实任务上并肩前行。当前,非洲国家普遍面临基础设施短缺、产业能力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挑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教育、医疗、就业等一系列权利的充分保障。因此,中非务实合作的核心任务,就是将发展权转化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实际行动,以系统性发展带动人权状况的整体性改善。
夯实基础设施,为权利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载体,也是各项人权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中非合作聚焦互联互通,旨在打通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非洲学者们在研讨会上盛赞“一带一路”倡议,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权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抓手。以蒙内铁路为例,这条铁路自通车以来,安全运营8年,累计运送旅客超1500万人次,货物超4000万吨,有效降低了物流与时间成本,促进了人员与商品的自由流动,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整合与医疗服务可及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深化产业合作,增强自主发展的经济能力。保障人权最终需要依托可持续的自主发展能力。中非产业合作注重提升非洲本土的工业化水平与人力资本质量。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通过产业聚集效应,不仅直接创造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保障了当地民众的劳动权与经济来源,还累计培训了3万余名当地技术工人。这种大规模的技能转移是提升劳动者素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根本途径,为非洲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基础。
推进民生工程,直接改善基础权利状况。大量中非合作项目直接作用于民生领域,对特定人权状况的改善效果显著。安哥拉凯凯水电站投运后,预计可满足全国一半以上的用电需求;中国援建的卢旺达马萨卡医院已成为该国领先的现代化综合医院。此类项目通过改善供电、医疗等公共服务,将健康权等原则性权利转变为民众可享有的具体福祉。
中非务实合作展现出清晰的内在逻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人权保障的基础,以产业合作增强经济赋能和自主发展能力,用民生工程直接增进人民福祉。这样一条“基础设施筑基、产业合作造血、能力建设赋能”的协同路径证明,将发展权置于优先地位,是系统性、可持续地推进人权事业全面进步的有效方略。这些合作经验也为推进更公平合理的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实践样本与思想借鉴。
中非人权合作前景广阔
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的召开与《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的发布,标志中非人权合作已从理念共识阶段迈入机制建设与项目落实的新阶段,并展现出广阔的未来前景。面向未来,双方将以共同的价值理念为引领,以清晰的战略规划为纲领,在机制化对话、项目落地与多边场域协同上携手推进,拓展“中非方案”在全球人权治理中的实践影响,共谱中非人权事业新篇章。
深化顶层设计,构建双轮驱动框架。思想共识需要清晰的路线图来承载。未来的合作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提出的中非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为价值指引,以“十大伙伴行动”为实施抓手,形成了从理念到行动的贯通框架。在此框架下,合作将实行“传统+新兴”双轮驱动:既要筑牢基础设施与工业化等传统赛道的根基,也要开拓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赛道。正如毛里塔尼亚前外长穆罕默德·埃尔·哈森·勒巴特所言,数字革命的红利应在尊重伦理的前提下更多惠及民众,这为双方在新技术领域加强合作、保障数字人权指明了方向。
推进项目落地,增进可感民生福祉。宏观蓝图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人民可感可及的权利改善。中非合作将突出“小而美、见效快”的项目导向,通过清单化管理直接提升社区层面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这一路径旨在将健康、教育、就业等原则性权利,转化为民众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利比里亚外交部副部长杰迪·莫布雷·阿玛的观点印证了这一逻辑:“面向社区的一线项目,正是实现机会公平与权利保障的有效抓手。”
贡献全球治理,沉淀中非知识资产。中非人权合作实践,也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思想借鉴。双方将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多边平台加强协同,坚决反对人权政治化,放大全球南方在发展权议题上的共同声音。加纳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强调,必须正视并弥合历史性不平等,将发展置于全球正义框架的核心。埃塞俄比亚、马里等国学者的建议,推动研讨会机制化,并围绕发展权等议题开展联合研究。中非双方应通过合作形成具有中非特色的“人权话语与实践案例库”,以知识资产反哺政策实践,贡献出系统性的“中非方案”。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权发展道路,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对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非正以合作应对挑战、以发展捍卫人权。这是一条将宏伟理念落实到具体项目的合作之路,也是一条由保障个体尊严通向实现制度正义的人权发展之路。
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展望未来,从《中国对非政策文件》到《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从中非减贫对话会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从“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到《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中非双方必将深化合作,携手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发展,共同造福中非人民,助力实现现代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7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