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村民集体创作村歌的故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村民集体创作村歌的故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8-27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许多(音乐人)

  我是一名音乐人。2002年,我和伙伴们在北京成立了一支乐队。那时,农村的劳动力纷纷进城打工,我们乐队经常去工地、工厂、社区为进城打工者演出,还经常去农村巡演。演出中很多农民朋友问:光听你们唱不过瘾,能不能帮我们写些歌,我们也想唱起来。“可以呀!”我们欣然应允,从此走上村歌创作道路。

  村歌该怎么创作?村歌是关于村民生活的歌,唱村歌的是村民,因此我们认为,村歌宜采用集体共创的方式。村民是村歌创作的主体,专业音乐人的作用主要是从旁协助。近些年,我和团队成员已协助各地村民创作了50余首村歌。浙江海宁李家村的村歌创作过程是村歌共创的一个典型例子。

  接到创作任务,我们来到李家村进行了几天的走访调研。大学毕业后回李家村工作的小凌、从杭州返乡创业的李老师、回村养老的许叔和张姨……我们访谈了很多村民代表,对李家村有了大致了解,然后邀请村民参加音乐工作坊,一起创作村歌。

  刚开始,村民们都比较害羞,不愿开口说话。我们邀请村民玩了一个互动小游戏,他们才渐渐放松下来,开始向我们敞开心扉。自己的成长故事、村庄的历史文化、村子未来的发展愿景……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热络地聊了起来。“美丽乡村”“李家播报”“共富夜校”“共富菜园”“集体经济”“票据馆”“灶头画”“广场舞”“优美庭院”……在聊天过程中,我们记录下村民们列举的大量想用在歌词中的关键词,然后我们将这些关键词写成一句句歌词。

  村民们想写进歌词的内容太多了,比如村庄南边有什么、北边有什么、东边有什么、西边有什么,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想法放进歌里。可是,一首歌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内容都放进去。为此,村民们进行了激烈讨论,为了一个词、一个字,都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大家举手表决,确定了歌词的大致内容。

  确定歌词后,我们开始谱曲。每谱一版,都先唱给村民听。刚开始村民们听了,总觉得不地道。于是,我们便尝试放一些方言到歌词里,比如副歌就用到一句方言“阿拉一道永争先”,“阿拉一道”是吴语方言,意思是“我们一起”。

  我们还带着村民从当地的山歌小调中寻找灵感,并让村民们以字行腔来哼唱歌词,目的是找到适合村民们合唱的、朗朗上口的旋律。最后,我们找到了最佳旋律。那个旋律以五声音阶级进,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特点。

  在村歌的前奏中,我们还加入李家村村媒“李家播报”的方言采样:“喂喂喂,各位村民,大家好!本期李家播报,就要开始!”就这样,我们创作出李家村村歌《我从李家河走来》。

  村歌创作出来后,村民们高兴得心里乐开了花。我们在村里办了一场首唱直播音乐会,十里八乡的乡亲都赶来瞧热闹。台上的村民演唱,台下的村民一边听,一边咧开了嘴,还不时压低声音互相介绍创作背后的根根梢梢——“这句词儿是我想出来的”“那个旋律是我建议加进去的”。村民们还把演唱村歌的短视频发到网上,随着村歌的广泛传播,李家村也跟着火出了圈。

  村歌唱起来后,根本停不下来。围绕着《我从李家河走来》这首村歌,李家村成立了文艺队,不少村民重新拉响丢掉了多年的二胡、重新吹起放下了多年的唢呐。春节期间,村里不仅围绕村歌举办起“村晚”,还一起排练村歌,参加了市里的春节演出,参加者有老人,有大学生,还有孩子。在一次次村歌演唱中,在一场场村歌活动中,村民们的心彼此靠得更近了、精气神更足了、文化自信也更强了。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7日 13版)

[ 责编:任子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