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李宏 张国圣 光明日报通讯员 冉川
初秋时节,重庆酉阳武陵山深处的菖蒲大草原上,接连成片的马尾草在阳光下泛着金光,游客们穿梭其间拍照打卡。
菖蒲大草原,因地处菖蒲盖山脉而得名。如今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地,曾是一片被石漠化困扰的“荒原”:喀斯特地貌显著,碎石裸露,灌木零落,土层薄得连庄稼都“抬不起头”。
“土层薄、肥力弱,种三年歉收两年。”在当地人张春云的记忆里,菖蒲盖一直头戴“穷盖”帽子,“十户人家九户外出打工,留下的只能在石头缝里抢饭吃,石头窝窝一撮土,能收多少算多少。”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深入,当地干部群众的思路越来越开阔。高寒、生态系统脆弱的菖蒲盖,却拥有令人惊叹的风景:翻涌的云海、绚丽的日出日落、缀满星辰的夜空……都是难得的旅游资源。
“荒原”的蝶变,始于2018年。经过多方考察后,酉阳桃花源旅投集团依托菖蒲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立公司打造综合型旅游度假区,通过“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让村民们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参与旅游开发。
在生态系统脆弱的菖蒲盖打造旅游景点,如何兼顾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和修复,成了最大的难点。一场以石漠化治理为突破口的生态修复战就此打响,护山、理水、育林、筑田、蓄湖、复草……一套生态“组合拳”层层推进。
“我们先后引进花菖蒲等78个花色品种,最大程度修复湿地蓄水、护水功能,实现生态修复与景观效益的双提升。”重庆酉阳菖蒲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冉梦说,8年间,菖蒲盖上累计造林3000多亩、建植草甸1700亩、修复原生植物退化区域与轻度污染水体1.2万平方米,林草覆盖率达77%。
环境变美,游客增多。菖蒲盖已衍生高山避暑、草原观光、文化体验、生态研学等多元业态。除核心景区外,还带动了周边13个村、2万余人发展特色产业。曾经的荒芜“穷盖”变成了富民的“金盖”,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滋润。
过去一年到头只能在荒原“刨食”的张春云,现在每天都在花海草场接待游客,每月工资有2900元,她的丈夫在景区干活,一天也有200多元的收入。每次给游客介绍菖蒲盖的变化,她总是乐呵呵地说:“好生态、好风光带来了好日子。”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8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