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冯 帆 光明日报通讯员 徐一杰
9月30日,随着最后一粒粮食通过密闭输送系统进入筒仓,一艘卸完货的10万吨级货轮缓缓驶离山东港口日照港。今年9月,日照港完成大豆吞吐量创历史同期新高,这得益于我国首台全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的启用。作为全国重要粮食进口接卸港,国产装备的投用为我国粮食供应链的安全保障更添底气。
在日照港粮食智控中心,粮食码头数字孪生平台正实时呈现现场作业动态,作业人员轻点鼠标,就可远程监控现场转运、入仓、出仓等全流程作业情况。在粮食码头作业现场,粮食卸船机这个“绿巨人”缓缓向大船腹部伸出“手臂”,探入船舱,“手臂”末端的横、纵“双螺旋”开始转动,带动船舱里的大豆坐上“电梯”一路爬升,直达高架于半空的密闭皮带机,最后输送进入粮食筒仓。
“该设备创新融合螺旋取料、带斗垂直提升及水平输送、动态无尘转料衔接、全自动作业控制及安全防护‘四大技术’,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日照港裕廊公司生产业务中心主任刘尚娟介绍,“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100%国产化,最大卸船效率达每小时1500吨,是我国港口机械装备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突破。”
之前,粮食码头使用的连续卸船机基本都是国外技术产品,不仅核心设备依赖进口影响作业安全,而且成本高、能耗高,作业效率也不理想。每卸一船粮,就有超20%的粮食因设备问题无法自动提取,需要人工清舱。
破局始于一场产学研深度携手。聚焦行业痛点,日照港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开锐组成攻关团队,开创了“需求—研发—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经过研究论证和技术积累,项目团队锁定“螺旋取料+带斗输送”为核心设计方向。
“港口提需求出场景、高校攻理论做指导、企业出图纸造设备,三方各展所长让研发周期缩短一半。”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衍棣介绍。
实际运行数据显示,与现有几种主流卸船机相比,该卸船机在小时效率提高25%的基础上,吨耗电从0.4度降至0.34度,年节电达185万度,破板结能力提升80%;单舱清舱量降至13%,比同类设备降低48%。“以前清舱要全副‘武装’下舱作业,现在远程操控,精准抓取,几乎‘颗粒归仓’,安全、绿色又高效。”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员李世龙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