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改进文风大家谈】好文章,“工夫”在文外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改进文风大家谈】好文章,“工夫”在文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07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卢燕新(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陆游在《示子遹》中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工夫在诗外”,虽是在谈作诗,为文也莫不是如此。也就是说,写好文章,要练文外“工夫”。

  文外“工夫”,广博学识是基石。这一点,无论是撰写学术论文,还是文学创作,都同等重要。以诗文创作而言,作者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完美表达其对生活的认知与感受。学术论文写作也是如此。研究者既要搜集翔实的材料,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岑仲勉在《唐人行第录》的序中说“博通乎史实之联系,作家之交际,人事之变化”,“博通”云云,可见其对博学的重视。

  文外“工夫”,严谨求真是前提。没有严谨求真的态度,就不能够仔细深入地认知外物,也不可能有独到的个性化体会,更不可能有高妙的艺术效果。贾岛《题诗后》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为了抒写真情,诗人所付出的艰辛;司马迁著《史记》时“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亦可以看出,为了撰写“信史”,史家严谨的著述心态。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序中说“我在研究唐朝文学时,每每有一种意趣,很想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有唐一代知识分子的状况,并由此研究唐代社会特有的文化面貌”,“意趣”“不同”“特有”等,可看出傅先生对真知的追求。

  文外“工夫”,善思习惯是关键。写文章时,作者有了善思的习惯,就能够悉心洞察外物,深切体悟其真善美,真正斩获新知灼见。《世说新语》载,谢安曾与子女讲论文义,适逢下雪,便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很显然,在相同的物象面前,善思者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不一样的。不唯文学创作,学术论文亦是如此。善思不仅有助于发现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7日 01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