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从市井到非遗的港式奶茶——“三点三来饮茶”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从市井到非遗的港式奶茶——“三点三来饮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07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非遗撷英】

  作者:李钧杰(香港珠海学院客座助理教授)

  撕开酥皮松软的菠萝油,呷一口热腾腾的手冲港式奶茶,那馥郁芳香拂过味蕾,瞬间驱走焦虑与疲惫——在香港,当被繁忙工作压得透不过气,人们习惯在下午茶时间到附近茶餐厅,喝喝茶聊聊天,收拾心情再工作。“三点三”,是香港人的小憩暗号,指的是3点15分的下午茶时间。“三点三来饮茶”成为香港独特的茶餐厅文化。

  港式奶茶是一种不同文化长期碰撞和混搭的结果。它不仅融入香港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享誉世界的香港饮食标签。

  无论是在茶餐厅、冰室、大排档、快餐店、超市,还是网购平台,港式奶茶随处可见;无论是早饭、午饭、晚饭,还是夜宵,它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毫不夸张地说,香港人是港式奶茶控。据统计,港人平均每日消耗约250万杯奶茶。换言之,每三个港人中就有一人日均消费一杯奶茶。

  2017年,港式奶茶有了新“身份”,其制作技艺被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港式奶茶由一个溢满市井味道的民间饮品,一跃成为广大香港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看似平凡,实则荡气回肠、曲折离奇的港式奶茶,个中故事,值得娓娓道来。

  关于奶茶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源于我国西藏地区,再由丝绸之路传入印度。英国人在印度学到了将奶放入茶中煮饮这种品饮方式后,又将其带到了英国。近代以来,随着英国殖民版图不断扩张,奶茶文化输入全球多地,其中就包括中国香港。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刘智鹏等人合著的《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提出,港式奶茶是大航海时代下地区交流的产物,小小一杯奶茶,其背后是东方、欧洲和新大陆之间的交往连接。

  由舶来品的英式奶茶变成本地的港式奶茶,其转折源于香港西餐平民化和战后下午茶餐的兴起。当时外企高层和“大班”时常外出到中环或尖沙咀的酒店享用下午茶,同时洽谈生意。公司的华籍员工有样学样,也外出冰室、咖啡室“饮啖茶,食个饼”。除了白领,对于中上环一带码头搬运、建筑等行业的户外工人来讲,午饭后要从一点忙到六点,繁重的体力劳动意味着对能量的更高需求,午后三点三“叹下午茶”,无疑是他们最好的“加油站”。这同时解释了为什么香港老牌茶餐厅出现在香港岛,尤其是商业核心中环一带。

  一杯港式奶茶,讲究香、浓、滑俱全。港式奶茶的口感和卖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傅的技艺,在冲茶过程中需要手眼鼻并用,观察入微。每个冲茶师傅各有所长,但在基本的“软硬件”上万变不离其宗:在“硬件”上,需要不同品种的红茶叶、沸水、淡奶或植脂淡奶,工具则包括两个锑壶、茶袋和电炉;在“软件”上,整个过程分为并茶、冲茶、焗茶、撞茶、回温和混合茶奶等步骤。

  首先,师傅将茶叶并配,并茶一般以锡兰茶叶为主,按比例混合多种粗、中、幼茶叶。不同生长高度的茶叶味道各有不同,种植在山顶的茶香最佳,在山中段种植的冲泡出来浓厚感较大,而在低山种植的茶味较重、香味较少。把混合好的茶叶(茶胆)放进茶袋,再把茶袋放进锑壶。并茶的学问在于,茶叶的种类和分量会影响水流过布袋的快慢以及茶的味道,由于香港寸土尺金、节奏急速,为了节省人力成本、节约时间,有不少餐厅往往购入预先并配好的茶叶或接受统一指引,以确保奶茶一贯的味道。

  接下来的步骤中,每一步都关乎奶茶口味。比如冲茶,讲究“水滚茶靓”;煲茶和焗茶时间须准确掌握,太短未能煲出茶味,太久则会过火,令茶变得苦涩;在撞茶阶段,这个步骤是为了把空气带进茶中,令口感更滑,同时冲击力会令粗细不一的茶叶互相碰撞,撞出茶香。有些茶叶需要多次反复撞茶,才能出味;而有些茶叶如撞茶次数太多,则会使茶底味道过浓。

  说到这里,还需要澄清一则关于“丝袜奶茶”的美丽误会——师傅所用的过滤袋当然不是用女士丝袜制作。这些茶袋大多是师傅自行缝制,物料是密度高的白洋布,制作成圆锥形状,在上下拉动茶水时阻隔茶叶,避免顾客喝到茶叶渣。由于在冲泡红茶后,茶色将原来的白色茶袋染成咖啡色,仿佛丝袜的颜色,被人们看到后,口耳相传,便有了“丝袜奶茶”的故事。

  港式奶茶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子承父业的家族传承、拜师学艺的师徒传承。近年来,两者均面临挑战。前者因下一代无意继续经营家族传承的食肆;后者因资深师傅陆续退休,年轻人认为从事水吧工作辛苦而不想入行,加之制作工序机械化,以人工冲制的港式奶茶制作技艺已岌岌可危。

  所幸香港业界在传承与创新方面扭尽六壬,拼杀突围。2008年成立的香港咖啡红茶协会已筹办多届金茶王大赛和工作坊。历届金茶王大赛为奶茶师傅搭建平台与行家交流信息,并且确立甄选“金茶王”的权威地位。同时,该会也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研发出人工智能奶茶冲制机械人“金仔”,为保存制作技艺注入新的方向。再者,该会与坊间其他师傅开办的奶茶兴趣班开班授徒,为社会各阶层普及港式奶茶的技艺。随着不少商业大品牌加入,罐装奶茶、樽装奶茶等新包装推出市面,配合社交媒体上的“打卡”文化普及,使港式奶茶跳出茶餐厅传统框框,进入港九新界大小的网购平台、超市和便利店等销售网络,甚至远销至海外市场。

  港式奶茶制作技艺作为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代奶茶师傅和食客适应饮食潮流不断创新创造的成果,它与每一代香港人一起“生于斯长于斯”,相信也能够植根于年轻一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达至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7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