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同心曲】
光明日报记者 龚亮 高建进
“家书,是情感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这一封封跨越海峡的家书,不仅记录着家族的变迁、亲情的牵挂,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血脉。它们以最真实、最温暖的方式,诉说着‘两岸一家亲’的深厚情感,印证着‘闽台亲上亲’的独特渊源。”前不久,在《两岸家书》新书发布会暨“雁字回时——两岸家书特展”活动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表示。
新发布的《两岸家书》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组织编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了我们从馆藏两岸家书以及相关文献里解读的22个故事,涉及家书近千封,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本书按历史脉络分为‘筚路蓝缕(1895年前)’‘春愁难遣(1895—1945年)’‘云程发轫(1945—1949年)’‘咫尺天涯(1949—1987年)’‘血浓于水(1987年以后)’五个阶段,呈现两岸同胞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交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副馆长沈文锋认为,重读两岸家书,感受复杂历史背景下难以阻断的深情,对促进“两岸一家亲”“以情促融”有现实的意义和帮助。
“书中有大概一半的篇幅是名人的家书故事,比如明朝遗臣王忠孝、巡台钦差沈葆桢、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台湾雾峰林家林正亨烈士等。名人家书与普通人的家书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形成关于两岸家书的权威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提到,该书不是简单呈现家书原文、原图和背景,而是把家书融于故事中,通过故事化的讲述,让本书更有可读性。
《两岸家书》收录了科举史上最后一位台湾省籍进士汪春源的家书。1895年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汪春源等台湾士子痛心疾首,愤而参加“公车上书”,公开反对《马关条约》的屈辱条款。汪春源的多封家书都提到了他赴京会试和割台后内渡回大陆的情况,读来颇见其心境愁郁。
“家书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一批台湾爱国文人,在割台后不愿做异族奴,纷纷内渡,饱尝背井离乡、思乡思亲之痛的生活缩影。”汪春源的曾孙汪舟参加了新书发布会,并向参观者讲述了汪春源家书背后的情感细节。
在“雁字回时——两岸家书特展”现场,83岁的林义旻坐着轮椅,久久凝望父亲林正亨的戎装照。林正亨出生于台湾雾峰林家,当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他毅然投笔从戎、抗日救国。抗战胜利后,他在党组织安排下,回到台湾开展秘密工作。书中收录了林正亨的数封家书,其中既有儿女情长,更有家国大义。
“在这神圣的战争中,我可算尽了责任。台湾的收复,父亲平生的遗志可算达到了……”林义旻颤抖着双手,再次展开他珍藏多年的一封封泛黄的家书,一字一句地朗读着林正亨写给其母亲的一封家书。情到深处,他忍不住哽咽停顿。
在全国台联副会长郑平看来,发布新书《两岸家书》、举办“雁字回时——两岸家书特展”,以“小切口”撬动“大叙事”、用“家常话”讲透“大道理”,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实践,也将印证“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的深刻内涵,让“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逻辑与文化根脉,在情感共鸣中直抵人心。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