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 让思政课灵动起来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 让思政课灵动起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07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点】

  作者: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李欢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书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广大青少年学生精神面貌奋发昂扬,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然而,思政课建设仍然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存在诸多短板,仍须守正创新,在提升思政课质效、特别是在着力营造学生主动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上下更大功夫。

  充分了解学生,增强教学针对性

  讲好思政课的首要前提是备好课。思政课教师除了在备深、备准、备清、备透课程教材以及教材所体现的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之外,还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上下功夫。

  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不同时代的青年各有其特点。新时代青年思想更为活跃、表达形式更为多样、接触新事物更为快速,个性化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堂上教师还只是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学生“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更不要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好思政课了。

  因此,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基础上,要充分了解学生需求,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水平和学习特点;要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思想困惑、需求痛点,并将这些作为备课的重要依据。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对比,而学生的这些疑惑就是思政课上要讲清楚的重点。备课的时候,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做好这方面的准备,预判学生的困惑所在,搜集国内外的事实案例、教学素材,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教学方案。

  优化教学组织,增强教学趣味性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至关重要。笔者调研发现,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大班授课”加“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改革——“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主导,以讲授理论前沿为主,把握课程重点和教学难点,向学生传授理论;“小班研讨”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国际局势及经济发展变化、国内改革开放、大学生思想等实际和社会热点焦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在大班教学系统灌输的基础上,再加入小班研讨,在教师的引导下选定专题,学生以自主选择或教师协调方式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有序展开讨论,搜集资料,充分交流,最终得出结论,在大班教学课堂上进行研讨分享。这样的教学组织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其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们在理解问题、分板块搜集资料、分享展示等不同环节各尽其长,这既能引发学生真正思考理解,又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内容新颖性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它承担着政治引导、价值引领、理论塑造、知识传授等多重功能,课堂上就要把道理讲明白说清楚。因此,思政课应充分发挥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主导、指导作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聚焦目标、问题、路径等要素,以明确目标导航,开展问题导学,设计路径导引,真正为学生主动学好思政课提供平台和帮助。

  在涉及思想道德、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内容的思政课上,教师要对每一节课程的教学内容“精雕细琢”,明确教学目标,依托课标、学情和教学内容等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要把理论知识点与实际充分结合,提出问题或任务,用解决“问题”、推进“任务”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要制定每个阶段模块引导的内容、方法和策略,适时把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等,科学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模块中,为学生提供学习路径。只有通过课堂上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才能把道理讲透,才能做到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拓展教学场所,增强实践互动性

  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依托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贯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让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走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要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研、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演出创作、专题访谈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进本领和才干。

  首先,可以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文化、建设法治中国、共建生态文明、科技创新赋能、振兴美丽家乡等多个主题,选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城市博物馆纪念馆、乡村田野厂房等场所,都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可组织学生到此开展实践探究式学习,引发青年学子对地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深度思考。其次,可以科学设计安排现场教学,让历史的遗迹、真实的场景、可敬的人物呈现丰富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好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观察、思考、说辩、创造,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增见识、长才干、厚底气,产生获得感成就感。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思政课灵动起来了,才能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

  整合家校社力量,增强育人协同性

  “同心才能同行,同行才能共育。”高校和家庭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阵地,应积极发挥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将高校的“三全育人”充分融入家庭教育,搭建高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了解和交流学生信息的桥梁,快速且有针对性地实现信息互通。

  只有通过不断整合社会多方资源,树立社会风气、家风建设与教育教学互补共促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建立家校共育机制,构建家庭、学校及学生三位一体的系统化协同模式,才能最终形成强大育人合力。高校要结合学生在校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专业化、系统化及规范化的教学特色;家庭以其特有的家庭氛围和伦理及亲情教育方式,充分融入思政德育、家庭教育、劳动教育等,潜移默化地让青年学生在高校、在家庭、在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真正让思政教育强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7日 0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