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山东发现距今9000年前炭化小豆遗存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山东发现距今9000年前炭化小豆遗存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09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济南10月8日电(记者冯帆、宋喜群)日前,山东大学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多所院校联合组成的国际团队,通过植物考古和碳-14测年研究方法,在山东淄博小高遗址发现距今9000年前的炭化小豆(赤豆)遗存,比此前中国境内发现的炭化小豆提早4000年,将“粟类+豆类”为主的旱作体系向前追溯至9000年前。该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

  小高遗址是典型的后李文化遗址,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联合发掘,揭露出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文化堆积,发现了后李文化时期的房址、灰坑等遗迹,以及陶器、石磨盘、石斧等典型器物,年代为距今9000至7500年。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

  在遗址灰坑和房址中共鉴定出45粒炭化小豆,是目前黄河流域已知最早的小豆遗存,使黄河流域小豆利用的时间提前至与日本绳文早期的证据相当。除此之外,遗址中早期小豆与黍、粟、大豆的伴生出土,证实9000年前黄河下游已形成东亚地区最初的“粟类+豆类”复合作物体系,为探索小豆早期驯化与东亚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关键实证。

  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小高遗址炭化小豆平均尺寸最小,体积约5.8立方毫米,不仅远小于中国其他遗址同期及后期标本,也小于现代野生近缘种的尺寸,直观反映出小豆驯化初始阶段的形态特征。

  中国小豆的体积增大主要发生在距今4000至2000年,驯化过程较为迟缓。而日本和朝鲜半岛在距今6000至4500年间就出现了体积显著增大的小豆,反映当地人群对作物有更强的选择压力,可能与社会经济结构和饮食偏好有关。

  “考古出土炭化遗存的尺寸区域差异特征显示,小豆在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朝鲜半岛和日本平行发展,它在东亚地区的驯化是一个长期的、多中心的复杂过程,其中文化适应和环境适应发挥了关键作用。”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郎剑锋说。

  该研究通过实物度量揭示了小豆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时序的籽粒增大与特征分化,提示小豆的驯化与传播过程不仅是基因选择的结果,还叠加了文化饮食需求与区域生态条件的影响。因此,考古学证据与分子遗传学证据之间形成互补,为构建更全面的小豆驯化与扩散模型提供了新的支撑。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9日 08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