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十五运会“源火”亮相!来自南海1522米深处可燃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十五运会“源火”亮相!来自南海1522米深处可燃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0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唐一歌 吴春燕

  10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州举行。本次火种的“源火”来自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水深1522米处的可燃冰。这是全球大型运动会历史上首次在深海海底获取“源火”。

  当日,湛蓝晴空下的广州南沙科考码头,“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搭载着“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驶向南海北部海域的“海马冷泉区”。那里水深超过1500米,是全球已知最大规模的深海冷泉系统之一,也是此次“深海采火”的目的地。

  待“海马”号ROV精准下潜至1522米深的冷泉渗漏点,科研人员在科考船上对机械臂进行远程操控,持特制采集舱采集溢出的可燃冰及伴生气。再通过精密控制压力,使固态可燃冰分解产生甲烷气体——这就是“源火”的气源。

  随后,科考船甲板上的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专用线缆传输至1522米深的海底,成功引燃甲烷气体,实现了“引天之光,燃海之冰”的壮丽景象。

  当画面中闪现那簇稳定的火焰时,人群沸腾了。“源火”采集组副组长、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沙志彬激动地说:“这次‘深海采火’不仅是体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它的背后还是一场由国家尖端科技装备支撑的深海攻坚实战,充分展现了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先进的科技水平。”

  “选择可燃冰作为‘源火’寓意深远。”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王静丽介绍,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其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因此,引燃深海可燃冰获取“源火”的创意,完美契合了本次全运会“绿色”办赛的理念和宗旨。

  本次采集火种的海马冷泉区,是我国自主发现并命名的冷泉系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肖曦向记者解释:“冷泉就像深海的一片‘沙漠绿洲’,来自海底以下的流体富含甲烷等成分,滋养了特殊的生态系统。在这里,我们首次发现了大量可燃冰裸露的冰谷,为‘源火’采集提供了理想条件。”

  这场“深海采火”任务的圆满完成,离不开一系列“国之重器”的强力支撑。作为实现本次任务的核心装备,“海马”号是4500米级深海遥控潜水器,实现了我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零”的突破。“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作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的配套保障船,为任务提供了高效的海上作业平台。停泊在广州南沙科考码头的“梦想”号、“海洋地质二号”等8艘科考船,形成了完整的海洋地质调查船队。这支涵盖钻探、勘查、探测等多种功能的“国家队”,是此次“深海采火”得以实现的坚实基础。

  从20世纪90年代启动海域可燃冰资源调查,到2017年和2020年两次成功试采,再到今天的“深海采火”,经过我国海洋地质科技工作者近30年的积淀,中国在可燃冰领域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我们创新形成了可燃冰系统成藏理论,提出了可燃冰降压开采‘三相控制’理论。”沙志彬说,“这些理论突破都为本次‘源火’的成功采集提供了关键支撑。”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举行过后,火炬传递活动将于11月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城市举行。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0日 09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