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雨一直下,这让董传秀犯了难。几天前,她就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隔壁西峡县要办文学活动,知名作家会到现场交流,还都是她喜欢的作家。可是,天公不作美,从她家到西峡县,至少有50公里。由于30年前车祸截肢,她出行一直很不方便,何况还这么远。怎么办?
9月22日一早,她还是毅然开着电动三轮车,早早来到了讲座现场。当天上午,鲁迅文学奖得主关仁山以“故乡”为主题讲了一堂文学公开课。如何塑造人物、怎样表现主题、素材如何取舍……作家的授课,真是解了董传秀的渴。“我正打算创作一部小说,已经做了大量采访,但是不知如何下笔,现在总算有些思路了。”说话时,她的脸上浮现出了笑容。
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第三站,知名作家和文学名刊名社编辑齐聚河南西峡县,与当地读者和文学爱好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既是文学现场,又是文学‘县’场,这个活动旨在打通文学服务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指出,要让文学资源流动起来,让县域故事被倾听,让基层作家被照亮。
让文学在基层肥沃的土壤中更稳地扎下根来
不久前,在江西修水县,同样掀起了一股“文学热”。这是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的首站,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来到这里,与当地读者面对面交流。
李娟是当地的文学爱好者,她特意把写了三年的小说带过来。“在小县城,很少有机会能如此近距离地向文学大家请教。”当问到阿来如何评价她的小说,李娟眼角闪着泪花,“阿来老师仔细看了我的开篇,还鼓励我要坚持写下去,这让我备受鼓舞。”
“在一个县城看到这么多热爱读书的群众,令人振奋!”阿来不禁感慨。他一一解答读者的疑问,并鼓励大家,文学的作用恰恰是让人在“快”的时候“慢”下来,在行动之前有所思考、酝酿和沉淀。手机也是一座巨大的图书馆,大家可以随时在手机上进行文学阅读。
在作家抵达文学“县”场的第二站新疆吉木萨尔县,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与电视剧《潜伏》原著作者龙一的文学分享结束后,读者迅速聚拢过来,排队签名。作家稍有空闲,他们就立刻抛出疑问,希望从作家那里得到答案。
龙一认为,此行的重要目的就是为基层作者“打气”。“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县城的作家,都掌握着独属于自己的创作资源。关键要唤醒自己,主动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找回那种真实、粗粝而蓬勃的创造力。”他告诉读者,本土的故事、故乡的叙事,仍需要依靠真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书写。
“推动基层文学发展,关键在于打开新视野、植入新观念,与此同时传承文化传统,持续不断创新创造。”江西省作协主席江子在接受采访时说,广大基层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渴望听到对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化经典生动而权威的解读,渴望文学名家现身说法、为自己答疑解惑,渴望作家们带来对文学技巧的传授、对地方题材作品的创作建议等,以此激发创作热情,提升文学艺术水准。
邱华栋说,在新大众文艺的浪潮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来自县城的文学力量正蓬勃兴起,逐渐走向现代传播的舞台。他非常期待名家的分享使当代中国文学在基层肥沃的土壤中更稳地扎下根来,使中国文学的希望之树长成一片更繁茂的森林。
从文学中寻找发展新动能与成长新空间
在作家抵达西峡开展交流的同时,一场隆重的文学颁奖同步进行。
9月21日晚,首届乔典运乡土文学奖揭晓,王跃文的《家山》、陈集益的《金塘河》、李晁的《雾中河》分获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奖。
“西峡县是乔典运的故乡,他一生深耕乡土、关注农村变迁,被誉为‘南阳作家群’的一面旗帜,也是西峡文学的代表性符号。”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邵丽表示,设立此奖项为的是进一步激活文学资源,厚植文学土壤,推动文学与文旅、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文学不仅是软实力,还能转变成发展的硬支撑。越来越多的县城、乡村从文学中寻找发展新动能与成长新空间。湖南益阳清溪村的文学建设,就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清溪村建造了红色基因清溪书屋、儿童文学清溪书屋、立波清溪书屋等21家书屋,形成一片集中的乡村书屋群落。这里还建成了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目前入藏签名版图书超5万册。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景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打卡”。2024年,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35.36万人次,旅游收入1700.1万元。
修水县一直大力推动文旅和文学相融合,打造“诗与远方”旅游目的地。今年1至8月,修水县共接待文学相关旅游人次726.394万,同比增长20.13%;实现文旅综合收入61.18亿元,同比增长16.74%。
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表示,文学不仅是一项精神性的事业,也可以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极为具体的现实能动性与历史主动性。文学对乡村振兴的助力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对“国之大者”的担当可以是很宏观的、深远的,也可以是很具体、精微的。
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生活美起来,新时代农民找回了自信,也找回了热爱。在宁夏西海固,庄稼地里长出的不仅是茁壮的麦子,也是沉甸甸的文学作品。在西海固农民写作者的家里,几乎都能看到码得整整齐齐的书架,摊着纸页的书桌。最是书香能致远,通过读书写作,他们影响着自己的家人,带动家风、乡风的改变,为乡村文化注入内生动力。
“在创作的世界里,我像将军一样排兵布阵,既艰辛又快乐。精神愉悦了,生活也有盼头了,总有一个目标在前面向自己招手。”修水县文学爱好者全秋生感慨说,家乡山川连绵、民风淳朴,但至今没有通高铁,在相对闭塞的生活中,文学是他释放激情与能量的重要方式。
文学的生命力永远扎根于最广阔的现场。让文学资源抵达基层,让创作力量遍布沃野,新时代的中国文学正持续释放潜力,呈现新的可能。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3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