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从中国式现代化看到老挝的希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从中国式现代化看到老挝的希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3 02: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向未来,与中国同行】

  作者:赵振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轨相通,并肩同行……”,老挝歌手阿提萨创作的歌曲《腾飞于老中铁路》,唱出了老挝民众发自心底的声音。

  老挝与中国山同脉、水同源,是前途相关、命运与共的社会主义友好邻邦。老挝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是内陆国家,没有自己的出海口,资源一直处于沉睡状态。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的老挝一直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自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老挝逐渐改变“陆锁国”的状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民众切实感受到了中老合作的温度。

“从中国式现代化看到老挝的希望”

8月23日,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玉溪—万象)实现双向开行。图为前往老挝万象的国际货物列车驶出中老铁路玉溪研和站。新华社发

  “山不再高、路不再长”

  2021年12月3日,经过10余年的艰苦奋战,全长1035公里,穿越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缝合带、地震频发的磨盘山、哀牢山、无量山三座大山,跨越澜沧江(湄公河)、元江、阿墨江、把边江四条河流,地质条件极端复杂,施工难度极大的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铁路一通,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中老铁路,犹如昆明和万象之间舞动的彩带,让天堑变通途,一路畅行,朝发夕至,从昆明至万象所需时间已缩短至9小时26分钟。

  从万象乘坐动车到琅勃拉邦,即使在不是旅游旺季的5月底,车厢也全部满员,既有中国和老挝旅客,也有不少日本、韩国和欧美国家的旅客。与笔者同行的老方翻译夏彤说,过去从万象到琅勃拉邦走公路要一天的时间,翻山越岭,路上常常险象环生,十分不易,现在只需要两个小时。

  对老挝来说,中老铁路的开通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老挝的经济发展环境,彻底改变了该国过去几乎没有铁路的历史,推动老挝实现了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转变,为老挝实现全面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和动力。截至2025年10月8日,中老铁路已累计发送旅客超6000万人次,吸引了来自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的59.5万名游客。今年上半年,中老铁路首次实现半年度旅客发送量突破千万人次,货运量达1260万吨,同比增长25.9%。通过“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只需26小时,就能将榴莲等老挝热带水果运抵中国昆明。

  中老铁路的开通,不仅改变了落后的交通,更展示出巨大的溢出效应。中老铁路在当地新增超10万个就业岗位,通过“中国技术+老挝运营”的模式培训了数以千计老挝籍学员、直接招聘老挝员工3500余人。游客井喷式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到老挝旅游的外国游客超过120万人,同比增长28%;中国游客到访量达33.1万人次,同比激增36%。以历史文化名城琅勃拉邦为例,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过190万人次,同比增长109.75%,其中通过中老铁路到访的游客占总数的87%。

  中老铁路开通后,带动沿线形成多个跨境经济合作区,促进中老贸易额高速增长,从2021年的280.88亿元,2022年的380.44亿元,2023年的500.65亿元,到2024年的586亿元,可以说一年跨上一个大台阶。三年多时间里,中老铁路的跨境货物列车从每天两列增至最高20余列,货物种类从10多种增至3000多种。

  据琅勃拉邦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老挝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非常顺利,贸易额快速增长。老挝每年都参加中国的进博会和广交会,在重要节日还与中国伙伴共同策划消费者喜欢的商品展览展示会,都获得了良好效果。“共建‘一带一路’给老挝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他说,中老铁路不仅缩短了空间距离,更重要的是重构了区域经济版图。随着中老铁路的延伸和未来泛亚高铁经济圈的形成,中国、老挝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将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从中国式现代化看到老挝的希望”

中国-老挝减贫合作社区示范项目于2017年落地老挝首都万象城郊的金花村。中国农业专家在当地示范推广大棚种植技术。图为今年5月,金花村村民在大棚里拔除杂草。新华社发

  智慧与经验的分享

  在绿意盎然的老挝首都万象,凯旋门大道车水马龙,道路两旁店铺林立,映入眼帘的满是中老两国语言的店铺招牌和广告牌。在这里,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到了位于万象西北郊区的老挝国家政治行政学院,更能真切感受到中老两国之间的思想共鸣。

  这里的图书馆专门设置了“中国馆”,一排排书架摆满了中国书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被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老挝国家政治行政学院副院长岛萨弯·坎米赛说,老挝党政干部对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社会治理方面的书籍非常感兴趣,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非常令人震撼,为老挝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中国共产党各大重要会议的文献都会第一时间被翻译成老挝语,及时供学员们学习讨论,“我们十分关注中国共产党人在想什么、说什么,准备做什么”。他说,越来越多的老挝党政干部已经自觉地形成一种思维,遇到问题,就会从中国的经验中找寻答案。

  “虽然老挝经济欠发达,但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能够看到老挝的希望,坚定了我对老挝现代化道路的自信。”院长普冯·温坎显说,“一带一路”倡议为老挝经济增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老挝人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红利,也看到了现代化的希望。他说,近年来已有1000多名老挝党政干部通过各种途径到中国学习经验,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老挝年轻学生非常乐意到中国学习。学院已有5位教师在中国取得博士学位,成为教学骨干,还有一些教师正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既有共同规律,也有特殊性。学院办公厅主任凯山·占西娜自信地说,西方国家给老挝带来的是累累伤痕,三权分立、两党轮流执政不适合老挝国情,老挝决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老挝现代化提供了范例和宝贵经验,“我们正在探索适合老挝国情的现代化道路”。2015年曾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的占西娜,对中国当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记忆犹新。

“从中国式现代化看到老挝的希望”

来自老挝、泰国的游客走出中老铁路西双版纳站。新华社发

  共建美好未来

  努力推进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跨越的老挝,正大力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

  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个国家综合开发区、第一个现代商务中心、第一个大型体育场、第一栋高层建筑、第一个国家级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中国企业为老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老两国共同建设的万象塞色塔综合开发区,是中国在老挝唯一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也是老挝国家级经济专区,已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并入选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10个低碳示范区”合作项目之一。

  开发区计划投资总额50亿美元,构建全产业链体系,吸引城市人口聚集,已经建成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可容纳5000人的8栋厂区宿舍楼。截至2025年6月,已有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65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已建成投产企业94家,投资总额超过23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开发区已有8000多人在此就业,预计年底就业人数将超过1.5万人。

  这些喜人的数据背后,是一张张老挝人民动人的笑脸。

  在开发区贝德服装(老挝)有限公司上班的女工洛迈来自万象塞塔尼县农村。过去她一家主要依靠种植水稻为生,家庭极度贫困。现在她有了固定工作,收入也很满意,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冀,“我的梦想是去中国旅游”。

  在开发区一家中草药公司工作的女工阿伞说,她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她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我将来要在万象盖个小房子,把父母从农村老家接过来住”。

  她们都说,是开发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对更多老挝民众来说,是中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助推着老挝人民的现代化梦想,也让幸福的生活不再遥不可及。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3日 12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