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周城雄(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光明日报率先披露并展开学术争鸣的“昆仑石刻”,最终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秦代刻石,并命名“尕日塘秦刻石”。学术争鸣作为学术发展的重要机制,其价值在人文社科领域尤为凸显。在知识生产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公开、理性的学术争鸣已成为推动人文社科研究进步的关键动力。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虽然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差异,但其本质都是对人类认知的拓展和深化。科学是共通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仅关系密切,研究方法经常互相借鉴,而且学术成果的总结和发布形式也是相同或相近的。自然科学强调客观规律和可重复验证,人文社会科学则更多关注人类行为、文化现象和社会结构的解释与理解。
在方法论层面,两者存在明显差异。自然科学多采用量化研究、实验验证等方法,强调数据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人文社科则更注重文本分析、历史比较、社会调查等方法,研究对象往往具有复杂性和情境性。然而,随着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人文社科领域也逐渐引入了数据驱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趋同并不意味着两者本质的趋同,而是研究方法的互补与融合。自然科学的严谨性为人文社科提供了方法论参照,而人文社科的深度解释力则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价值维度。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体系的完整拼图。
学术争鸣是学术进步的助推器,没有学术争鸣就没有理论发展的活力,也不可能有观念的澄明与思想的进步。人文社科领域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历史性,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学术争鸣是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学者们能够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之处,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视角,从而推动学科理论的不断发展。如果缺少学术争鸣,人文社科领域的理论就容易陷入僵化状态。
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是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学术争鸣能够促进学者们关注社会现实,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探讨社会问题,提出更加全面、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学术争鸣的过程中,学者们会不断地对彼此的观点进行批判和检验,从而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避免研究脱离实际。如果缺少学术争鸣,人文社科研究就容易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学者们往往只关注理论层面的探讨,忽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导致研究成果缺乏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健康的学术生态需要学术争鸣的滋养,学术争鸣能够促进学术的公平竞争,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和公正性。在学术争鸣的环境中,学者们凭借自己的学术实力和研究成果获得认可和尊重,避免了学术资源的垄断和滥用。如果缺少学术争鸣,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生态就会遭到破坏。一些学者可能会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和资源,垄断学术话语权,压制不同观点的提出和传播,导致学术研究失去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缺少学术争鸣也容易滋生学术腐败现象,如抄袭剽窃、伪造数据、学术造假等。因为没有不同观点的批判和检验,难免有人会心存侥幸,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违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重损害学术的声誉和形象。
要充分发挥学术争鸣对人文社科发展的推动作用,需要构建健康有序的争鸣机制,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
学术争鸣应坚持“不以身份论短长,不唯年资论高低”的原则,鼓励不同身份、不同资历的学者参与讨论。光明日报在1965年“兰亭论辩”等学术争鸣中提出“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哪怕观点迥异,均十分欢迎”,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学术争鸣不应受制于身份、资历等因素,而应以观点的合理性和论据的充分性为评判标准。
各类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学术网络平台等都应成为学术争鸣的载体,为不同观点的表达提供空间。学术刊物应当坚持学术性、公正性和开放性的原则,为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学者提供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可以开设专门的学术争鸣栏目,发表学者们关于某个学术问题的不同观点和争论文章,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例如,光明日报通过《学术争鸣》专版搭建公开、平等的学术辩论平台,这种平台建设对规范学术争鸣至关重要。
学术争鸣不是观点的简单对立,而是理性对话的过程。要“提倡宽容精神”,尊重不同观点,避免人身攻击和情绪化表达。争鸣各方应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参与讨论,通过“实践检验”来判断观点的正确性,而非用“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学者进行学术争鸣的重要能力之一。培养学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要引导学者们学会独立思考,对各种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价,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挑战。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应当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学术观点进行检验和论证,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术争鸣离不开批评精神,“学术必须在批评与争鸣之中发展”。要培养研究者的批评意识和能力,使学术批评成为学术生态的常态,而非例外。同时,也要建立对批评的理性回应机制,使批评成为推动学术进步的积极力量。
总之,人文社科研究的繁荣,不仅需要研究者个人的智慧与努力,更需要一个健康、开放、理性的学术生态。当学术争鸣成为一种常态,当不同观点在理性对话中相互激荡,人文社科研究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明天。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3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