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长者饭堂如何长久飘香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长者饭堂如何长久飘香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4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本报通讯员 郭愉昂

  在深圳福田区梅林一村社区,眼看着要到饭点了,钟奶奶家却锅不动、瓢不响。钟奶奶在阳台上修剪花草,老伴在客厅里看电视。一到饭点,两人麻利地收拾整齐,结伴下楼,走进社区长者饭堂,几分钟后热腾腾的饭菜就端上了餐桌。吃完饭,老两口慢悠悠地回到家准备午休。

  这份幸福,并非市中心的钟奶奶一家独享。近年来,随着城市老龄化进程加快,独居老人群体不断增加,“吃饭难”成为老年人生活中最常见的难题。如何让老年人吃得健康、吃得安心,已成为基层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

长者饭堂如何长久飘香

老年人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益田社区数字食堂就餐。新华社发

  “公益+运营”解决老人吃饭难

  近日,居住在梅林社区的黄女士一家有事需要回趟老家,但家中的婆婆年事已高,腿脚不便难以远行,只能独自留守。整个外出期间,老人都将面临“做饭难、吃饭难、无人照料”的困境,这让黄女士一家愁眉不展。

  梅林社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采取行动,连续两周安排长者饭堂为老人提供饭菜,直到黄女士一家返回深圳。“社区食堂的饭菜比外卖便宜,关键是清淡、健康,我们很放心。以后我们再外出,也不用担心老人吃饭问题了,真是太方便了。”黄女士对社区服务十分满意。

  正是因为大量类似的家庭用餐需求,深圳将长者饭堂建设作为社区服务重点工作。目前,深圳普遍推行“公益+运营”的建设模式,由政府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社区引入社会企业负责日常运营。政府以场地换服务,运营方只需承担水电、物业等成本。该举措让出部分价格空间,使老年人能够以低于市场价格的费用享受健康餐食。

  在此基础上,深圳各区积极同本地科技企业寻求合作,以智能化手段推动助餐服务升级,并通过数字化管理降低运营压力,为实现收支平衡提供了新思路。

长者饭堂如何长久飘香

老年人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东华路社区“三块三”爱心食堂用餐。新华社发

  智能化建设让运营更加高效安全

  针对老年人最关心的“吃饭难”问题,深圳多个社区逐渐总结出三大现实困难:一是就餐高峰时人多、排队久,用餐效率不足;二是食品安全与营养均衡需要保障;三是部分行动不便或距离饭堂较远的老人,无法到店用餐。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破解这些难题,成为当前长者饭堂优化服务、提升适老水平的关键课题。

  在梅林一村的长者饭堂,午餐高峰时段秩序井然。走进大厅,不少老人正依次在自助取餐台前排队。点餐、打菜、智能秤称重、刷脸支付,整个流程不过一分钟。72岁的李大爷边端着餐盘边感叹:“太方便了,扫个脸就能付钱,再也不用排队等那么久。”现场工作人员解释道:“我们引入了人脸识别和智能结算系统。在绑定小程序后,老人只需刷脸即可自动完成支付,避免了排队充值、找零的不便。系统更是自动连接库存,能随时掌握菜品供应情况,避免断档。”这种“一菜一价、按需打餐”的模式,不仅节省了老人的时间,也让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在龙华区民治街道红山社区,长者饭堂的厨房同样充满“科技范”。透过透明玻璃墙,操作间一览无余。AI监控系统正实时运行,厨师一旦未戴口罩或帽子,屏幕便会闪出提示音。“我们每天晨检都要通过机器检测,细致到手上有没有涂指甲油都在检查范围内。在智能机器前面,卫生情况一目了然。”一位后厨工作人员向记者说道。除此之外,旁边的电子留样柜里,几盒当日餐食已自动封存,为的是便于定期的食品安全检查,确保食品质量监测有迹可循。

  龙华区观湖街道则通过智能配送,解决了用餐距离的限制问题,当地已建成“1个中心食堂+7个社区助餐点”的服务网络,依托中央厨房统一制作,通过智能配送车辆和保温箱将餐食快速送到社区点位。行动不便或独居在家的老人,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申请送餐服务。运营方告诉记者:“2025年以来,观湖社区长者助餐已经累计服务超过1.2万人次,其中相当比例是送餐到户服务。”

  这些探索不仅便利了老人,也让运营方实现了降本增效。智能结算减少了人工收银成本,智能备餐让食材采购更精准,远程监管则降低了人力巡查的支出。红山社区长者饭堂运营方饶女士表示:“智能化手段帮助长者饭堂在收支上更趋平衡,本社区长者饭堂正处于健康运营的阶段。”

长者饭堂如何长久飘香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和平街道杉山社区食堂内,老年人在吃午餐。新华社发

  多彩活动为居家养老添活力

  除了用餐,长者饭堂在社区生活中也承担着丰富的功能。午后的红山社区长者饭堂里,原本摆放整齐的餐桌被推到一旁,取而代之的是一场热闹的健康讲座,几位老人端着茶杯聚在一起,仔细聆听志愿者讲解饮食与血压管理的知识。现场气氛轻松而热烈,不时有人举手提问。

  76岁的黄奶奶说:“在这里不仅能吃饭,还能学到养生知识,大家聚在一起很开心,比自己一个人在家好多了。”一旁的志愿者则补充道:“我们会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和兴趣活动,目的就是让独居老人不再孤单,帮他们重新融入社区。”

  在梅林一村,长者饭堂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伴着动感的音乐,几位阿姨正在饭堂外练习走模特步,另一边的桌前则围坐着下棋、打牌的大叔,笑声和音乐声交织在一起。“老人们会在饭堂进行各类文娱活动。”运营方彭女士介绍说,“我们希望长者饭堂不仅是用餐的场所,更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

  事实上,深圳多个社区都在尝试将饭堂与活动室、健康理疗室、图书室等设施配套建设,关注老年人的全面身心健康,并依托智慧养老平台,将助餐服务与健康管理、心理慰藉、志愿探访等功能结合起来,使长者饭堂不再只是“吃饭的地方”。长者饭堂在“餐食+健康+社交”的综合模式中的不断拓展功能,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提供了新的思路。

  据相关运营人员介绍,深圳长者饭堂的智能化建设已逐步走向成熟,呈现出几条可推广的经验路径:形成“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的模式,通过规模化生产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性,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覆盖面;推动智能化、信息化平台与养老服务体系深度融合,实现数据互通,提升管理效能;注重适老化设计,保留人工协助和志愿服务,确保科技服务与老年人需求相匹配;坚持公益与可持续并重,在补贴政策与市场化运营之间寻找平衡点,确保长者饭堂能够“长红”发展。

  智能化并非用机器取代人情味,而是通过技术手段为社区养老注入更多可能。在每一餐热气腾腾的饭菜里,科技让老人们用餐更便利、更放心,也让饭堂这个社区公共空间,持续承载着邻里间的问候与陪伴,让温情在烟火气中自然延续。随着探索不断深入,智能化长者饭堂有望在更多社区落地生根,让更多老年人共享便捷、安心的幸福晚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4日 07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