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校馆弦歌】
光明日报记者 雷爱侠 吴春燕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建平
从珠江岸边的中山大学康乐园北门进入,沿着古木葱茏的中轴线步行,可以看到一栋栋东西合璧、红砖绿瓦的老建筑坐落其间,而在一片开阔大草坪的尽头,便是这群老建筑的典范——怀士堂。自1917年建成至今,它承载了中山大学及其前身院校的百年发展历史,见证了“振兴中华、永志勿忘”的初心。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在怀士堂发表演讲,对青年学子发出“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期许,勉励青年救国救民、主动扛起富强国家的责任。这句话成为一代代中山大学学子共同的精神追求。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介绍,彼时的孙中山先生正经历思想的重要转向,从过去依赖军阀、寄望帝国主义的旧路径,转而学习苏联共产党的组织建设经验与革命理论,全力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新路。这个演讲跳出旧时代看重“个人功利”的局限,倡导家国存亡之际的“集体大义”,将对民族振兴的深切期望、对救国救民的迫切决心,尽数倾注到对青年的期许之中。
诞生于救亡图存时期的中山大学没有辜负这一期望,建校百年来,培养了80余万毕业生,“为社会福、为邦家光”,一代代中山大学师生矢志不渝,将个人志向投入到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洪流之中。在辗转磨难中,师生们不改教育救国心志,度过了国难频仍、时局维艰的烽火岁月。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师生们努力把“小我”融入建设现代化国家、创造人民福祉的“大我”之中,书写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时代篇章。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怀士堂更是见证了中山大学开风气之先的步伐:1979年,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和物理学家钱三强来校讲学,在怀士堂前合影。同年,中山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怀士堂签订协议,合作举办中山大学广州英语培训中心,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中心都是公派留学人员出国前的最后一站。1982年12月4日,中山大学在这里隆重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颁发毕业证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大学迈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时期。三校区五校园建设、粤港澳高校联盟、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科学项目、文科发展大会、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协议……怀士堂里见证了中山大学校区规划、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部署和推进。
在国际交往与国家外交层面,怀士堂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2003年12月,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访问中山大学,在此发表演讲。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到访中山大学,在怀士堂前留影……
直到今天,即将离校的毕业生,都会到怀士堂前纪念留影。在这里,他们聆听大师讲座、参加校园活动、浸润百年学府的厚重文脉,怀士堂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和理想。
怀士堂以广博的胸怀传承着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像是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守望、激励着一代代中山大学师生,不忘初心,勇毅向前。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