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
光明日报记者 蔺紫鸥 颜维琦
10月14日上午,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开幕。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位专家学者齐聚黄浦江畔,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这一主题,深入交流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创新,充分探讨中国道路的文明内涵、经验启示和世界意义,力图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大程度上达成中国学发展的更多共识,持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本届大会发布《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倡议指出,世界中国学不仅是研究中国的重要园地,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世界中国学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广阔图景中加以研究,总结经验、分享智慧,为各国应对共同挑战、创造更好未来贡献思想力量。
“在多极化的世界中,加强合作就是我们的指南针。”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开幕式发言中的形象比喻引发阵阵掌声。他认为,中国和欧洲的关系至关重要,战略性合作仍是中欧关系的主基调,也是双方携手应对危机的唯一方法,任何形式的“脱钩”都违背双方的根本利益。“中欧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在务实主义与战略互信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以此为基础,中欧方能超越分歧,共同塑造一个稳定与繁荣的未来”。
谈及进一步深化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学是历史与当代贯通之学、文化传承与发展之学、中国与世界互鉴之学。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更加关注当代中国的壮丽气象,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在比较研究中彰显其世界意义,为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提供启迪。
“中国学以及对中国学的关注已然成为一种全球现象。”英国学者、评论家马丁·雅克表示,随着世界试图理解中国、与中国合作,并向中国学习,中国学正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代,而目前仅处于这一进程的开端。一些西方学者和专家认为应通过西方的棱镜来理解中国,但中国不是西方,也永远不会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的出发点只能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国情来理解中国,而不是否认中国的特殊性以及历史与当下的深刻差异。在他看来,世界对于了解中国的渴望已经存在,未来将更为强烈。
“我以为自己对上海已经相当了解,但这一次来上海,我才明白什么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高棣民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分享了中国变化之大给他带来的震撼。1979年,他作为首批由美国政府资助并派遣的学生代表团成员来到上海,在复旦大学度过了一年的时光。此后,他多次往返于中美之间,见证了上海的变化。“如今,各国纷纷派出技术员、经济学家、工程师等来中国考察,这也加深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认识中国。”高棣民说。
“中国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表示,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开眼看世界”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海外学者来说,只有深入中国社会进行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通过这种双向视角所看到的中国,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丰满的外观,这才是在人类大家庭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
英国李约瑟研究所研究员、剑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荣休院士程思丽在发言中分享了李约瑟与中国的渊源。她表示,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核心创作动力正是来自他对中国历史上科学与哲学的思考。中国不仅有精妙的发明创造,而且很早就构建了起深邃的科学思辨传统。中华文明孕育了独特而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学哲学,尽管中国思想家的认知路径与西方殊途,但其成就之卓绝远超西方的想象。
“中国致力于以智慧引领世界,并成为值得效仿的典范。”埃及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研究学院政治学青年学者哈迪尔·赛义德表示,纵观历史,每当提及中国,人们总会想到灿烂的文明和伟大的国度——这是一个以和平、可信著称的国家。“中国无意破坏国际环境,也不会动用军事力量威胁他国。这次大会对于推动国际知识多元化、促进对话与思想交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无论是学者、政策制定者还是普通人,我们共同未来的塑造,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理解并参与中国故事。”
(光明日报上海10月14日电 )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