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校馆弦歌】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冯帆
黄海之滨,鳌山湾畔;黄河南岸,泉城之中。山东大学博物馆,静静矗立于山海之间,集历史风韵与现代气息于一体,展现着齐鲁大地的文化脉络与华夏文明的深厚积淀。
“山东大学博物馆在济南中心校区和青岛校区都设有场馆,藏品4万余件,涵盖青铜、玉石、甲骨、陶瓷、金银、生命科学以及现代艺术、文学等诸多种类。”山东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肖贵田介绍,中心校区博物馆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青岛校区博物馆展览面积为9000多平方米。
如此充裕的展示空间,为系统呈现齐鲁大地的文明脉络创造了条件。目前,青岛校区博物馆的核心陈列之一是“文韵齐鲁——山东大学文物考古成果展”。它以历史发展时间为脉、以山东大学考古成果为根,分为“启明”“大东”“天下”“物华”“考古”5个部分,展览文物和教学标本1000余件,详细记录了齐鲁文明的演进历程。
月庄遗址发现的后李文化时期稻种是中国北方地区发现最早的水稻遗存之一;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刻字陶片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商代甲骨文向前推进了800年;长清仙人台遗址弥补了文献对周代邿国记载的空缺……这里的大多数展品都是由山东大学师生多年发掘而来。
然而,这座高校博物馆的奇妙之处,不仅在于其展陈文物的数量和价值,更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成果。
在青岛校区博物馆西辅楼,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科技考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这里扎根,植物考古、动物考古、有机质文物保护、古代人骨研究、古DNA研究等15个科技考古研究方向,让考古呈现出另一番风貌。运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存,可以获取古人类的迁徙活动、饮食结构、健康状况等信息,解密古人生活,进一步提高考古研究的精度与深度,让历史更加鲜活。
2020年,山东大学博物馆获批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最早一批获此荣誉称号的高校博物馆。百年学府与博物馆的牵手实现了考古探源与文明传承的双向奔赴,让我们在历史的回音中聆听文物故事,赓续生生不息的齐鲁文脉。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