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张元(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人社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专家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催生了大量新职业。新职业不仅是就业市场的“新血液”,更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引领者和强大带动者。
所谓新职业,首先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兴的,具有社会性、经济性、技术性、群体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等特征的社会分工活动,国家发布的新职业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尚未纳入的职业。近五年来我国新职业数量不断增加,新职业累计已达110个,广泛分布于三大产业领域,且相关工种的更新也越来越显著,充分反映出新理念、新政策、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实现新发展之业态。新发展阶段的新职业创造新岗位,拓宽就业新空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行业增长放缓,就业容量趋于饱和。新职业则从无到有,开辟了全新的就业赛道,极大地拓展了就业市场的广度与深度。
首先,新职业能够直接创造全新岗位,如人工智能训练师、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这些以前几乎不存在的社会分工,如今已成为招聘市场上的热门需求,直接吸纳了大量高素质、高技术与高技能人才。其次,新职业的产生裂变衍生一系列关联岗位,一个新职业的背后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如俗称短视频博主的互联网营销师背后,需要编导、剪辑、运营、场控、选品等多个关联岗位的支持,形成了“一个核心职业带动一串就业岗位”的倍增效应。最后,新职业打破了多重限制,网络主播、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职业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远程办公、远程服务和灵活就业,使从业者可以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的人力资源市场分工,为劳动者群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新职业在优化就业结构、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显著提升。一方面,高质量就业的核心在于岗位的附加值、稳定性和劳动者的获得感。新职业大多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领域,对从业者的教育水平、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要求更高,由此提升了岗位技能含量与薪酬水平,并促使从业者通过终身学习提升自身素养,以获得更高薪酬和更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客观上推动了产业领域整体就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升级。另一方面,新职业具有职业技术数字化、从业年龄年轻化等特点,高度契合当代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偏好,为每年超千万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截然不同的职业选择,有效缓解了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促进了重点群体就业,并实现了人岗匹配的优化。
此外,新职业形态多样化给予了劳动者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增强就业灵活性与包容性,使得残疾人等群体能够更灵活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实现了更具包容性的充分就业。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和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类新职业服务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为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而生的,新职业技术直接提升了生产效率,推动了产业升级,从而稳固和扩大了就业基本盘。
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通过新的技术和模式运用,重塑了零售、教育、健康等服务业态,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增长点,进而带动了更大规模的就业,赋能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围绕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诞生了人工智能训练师、碳排放管理员、生物工程技术人员等数字职业与绿色职业,引领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为国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长期稳定的就业领域。
新职业是“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交汇点,不仅在数量上为就业市场开辟了新的蓝海,更在质量上推动了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在动能上为产业转型注入了活力。面对“十五五”国家产业发展需求,充分认识并发挥新职业引领新就业的带动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和个人努力相结合,必将对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宏伟目标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