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赵明昊 黄小异 姚昆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涌出的工业油流,宣告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在风沙肆虐的戈壁滩上,石油人用“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信念,将戈壁荒漠变成了“聚宝盆”。
70年时光流转,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其前身为克拉玛依油田)已从当年年产原油仅几万吨的“摇篮油田”,成长为我国西部首个千万吨级大油田、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和21世纪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增储上产的主力军。
截至目前,新疆油田累计为国家生产原油4.7亿吨、天然气1121亿立方米,开发建成油气田37个,原油连续24年稳产千万吨以上。新疆油田的每一步跨越,都是中国能源工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
筚路蓝缕:戈壁荒漠中的不懈奋斗
早期勘探,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油田钻井队裹着满身寒气,靠马拉绞车吊装钻机,硬是在3个月内啃下了第一口探井的硬骨头。到1960年,油田原油产量已飙升至全国总产量的40%。石油人以“帐篷城市”的奇迹,开创了油田与城市同频生长的发展范式。
1991年,准噶尔盆地传来捷报——我国首个百万吨级沙漠油田彩南油田横空出世,勘探技术就此翻开新篇。2000年,陆梁油田的发现助力油田产量突破千万吨大关;2002年,新疆油田更上一层楼,跃升为西部首个千万吨级大油田。
迈入21世纪,新疆油田锚定“大油气田”目标加速奔跑。2008年,准噶尔盆地首个千亿立方米大气田克拉美丽气田问世,天然气勘探迈入新量级;2012年,页岩油勘探取得实质性突破;2017年,世界最大致密砾岩油田——玛湖油田惊艳亮相,彻底改写了全球非常规油气开发格局。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吉木萨尔页岩油、玛湖油田扩边、二氧化碳气藏勘探等领域接连取得新进展。2024年,新疆油田建成全国首个年产百万吨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智能油田:数字基因重塑能源脉搏
在新疆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工程技术监督中心的大屏幕上,机采井能耗指标实时显示。“整体计算平均误差小于5%。实时监测缩短了人工定期逐井排障的时间。”中心主任徐生江说。
当下,在准噶尔盆地腹地,“奔跑”的不仅是原油,还有2万余口井、2千余个站库、60余万个数据采集点的实时数据——新疆油田正以智能化重构传统能源生产方式。
2008年,新疆油田建成国内首个数字化大油区。如今,100%的井场、94%的站场实现物联网覆盖。在玛湖油田,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及AI算法的融合应用,智能抽油系统得以实现对油井的实时监测与优化功能;风城油田建成国内首个低成本稠油物联网系统,形成了“低成本、易实施”的稠油吞吐井温度集约化监测建设模式。
生产井告别了人工日常巡检,计量站转为无人化值守,异常井触发实时报警后快速响应维修,施工现场通过视频实现全流程监督,智能系统助力办公效率大幅提升。如今,油气厂、站、井点的生产数据与周界安全状态,皆可通过屏幕全景呈现——这已成为新疆油田日常运转的真实图景。
绿色油田:新能源与传统油气协同发展
截至目前,新疆油田年注碳量已突破200万吨,新能源装机规模超350万千瓦,绿电累计发电量超5.2亿千瓦时,在戈壁油区铺展着“地下采石油,地上建绿洲”的生动图景。
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领域,新疆油田依托准噶尔盆地超10亿吨适宜油藏储量,历经18年技术攻关,形成“捕集—驱油—封存”全链条技术体系,2025年盆地东、中、西部首次完成规模化注入全覆盖,为千万吨级CCUS基地建设奠定基础。“通过将二氧化碳捕集液化,输送至油区,注入油藏,溶于原油,起到补能、降黏作用,从而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与此同时,二氧化碳将被封存于地下实现减排。”新疆油田采油二厂天然气处理站党支部书记陈飞宇介绍。
与此同时,新疆油田抢抓“双碳”机遇,构建多维新能源矩阵:以“一体两翼”布局为核心,在风城油田建成世界首个稠油塔式水工质高温光热项目,推进克拉玛依“新能源+煤电+CCUS”一体化等标志性工程;在呼图壁、吉木乃等地布局百万千瓦级光伏、风电项目,2024年新能源产量当量超25万吨标煤,绿电发电量同比增长300%。
如今,新疆油田正以新能源与传统油气协同发展之势,在荒漠上续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2日 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