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将国际竞争力融入人才培养每一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将国际竞争力融入人才培养每一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2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聚才论道】

  作者:洪向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合适的人才制度是“育才、引才、用才”的核心保障,能打破地域与身份限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能精准匹配人才能力与社会需求,最大化释放人才价值。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对于提升我国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能力、优秀人才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适配全球竞争需求完善育才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是人才制度体系的核心基石。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制度,核心是围绕“人才适配全球竞争需求”构建体系,打通“制度设计—能力培育—国际适配”的闭环,让培养的人才既能服务国家战略,又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具备核心优势,将国际竞争力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环。

  以“国际对标+需求锚定”优化教育体系,筑牢人才竞争力基础。制度设计需打破“内向型”局限,建立“全球标准+国家需求”双导向的培养框架。一方面,对标国际顶尖高校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优化高校学科设置,让学科体系与全球人才需求同频;另一方面,紧扣全球产业变革和国家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关注芯片、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领域的学科,同时推动高校与跨国企业、国际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产学研项目,防止出现培养与国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以“国际赋能+潜力释放”完善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支持机制,打造全球竞争生力军。设立对接国际资源的青年人才专项计划,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要搭建国际科研合作通道,建立国际学术网络。打造常态化国际交流平台,推动高校与海外院校建立“学分互认、联合培养”机制。优化青年人才选拔机制,重点选拔具备全球问题意识、创新突破潜力的青年,让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为能与国际顶尖人才同台竞争的骨干。

  以“精神引领+生态适配”培育创新文化,激活人才竞争力内核。在人才培养中融入“解决人类共同挑战”的价值导向,引导人才树立“既扎根中国,又服务全球”的理念。建立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机制,允许人才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非共识研究;同时推动学术交流的国际化表达,提升在全球学术圈的影响力。

  构建集聚国际顶尖人才的引才制度

  人才引进制度是人才制度体系的关键入口。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制度,核心是围绕“吸引、留住、用好国际顶尖人才”构建体系,以“全球对标、精准适配、生态留才”为底层逻辑,让制度本身成为“国际人才引力源”,最终引进能支撑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顶尖人才。

  构建全球级事业支撑体系,以高价值平台匹配国际顶尖人才需求。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全球未来产业赛道,实现“技术落地+全球市场拓展”的双重价值,吸引那些渴望在新兴市场实现突破的国际产业领军人才。建立“人才—项目”精准匹配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国际顶尖人才的研究方向、产业资源,主动推送我国适配的科研、产业项目,避免“广撒网”式引才,确保引进的人才与我国战略需求高度契合,真正发挥其国际竞争力。

  打造国际适配的保障生态,以差异化服务解决国际人才核心痛点。制度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解决其跨文化适应、职业发展壁垒等差异化痛点。打破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壁垒,建立国际执业资格过渡认证机制,降低国际人才引进后需重新考证的时间成本。建立国际人才导师制,邀请本土院士、产业领袖与其结对,增强其“共建者”的归属感。

  完善深度接轨国际的引才机制,降低国际人才进入门槛。推行国际通用的招聘标准与流程,采用“同行评议制”。优化国际化引才渠道与网络,与国际顶尖猎头公司、海外人才工作站、全球百强高校建立合作,精准获取国际顶尖人才动态,开设中国引才专场,用数据化、可视化方式展示我国人才政策与发展机遇。

  对标本土和国际两类人才健全用才制度

  人才使用制度是人才制度体系的核心执行环节。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使用制度,就是用好本土与国际两类人才,核心是“差异化激活优势、协同化聚合效能”,形成“本土根基+全球视野”的叠加优势,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升级。

  聚焦本土人才,深化内生优势,释放“在地创新”潜力。本土人才熟悉国内产业肌理、政策环境与市场需求,是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盘”,需围绕“强优势、补短板”精准用才。如建立“产业价值+创新实效”导向的评价体系,赋权重点攻坚,避免“照抄国际方案”,同时搭建“本土人才—国际前沿”对接通道,增强全球视野。

  服务国际人才,帮助他们更好发挥自身价值。国际人才具备全球科研视野、跨域资源网络,可通过“适配性保障、战略性绑定”等方式,使相关资源转化落地。如延续“国际通行+本土衔接”的管理模式,在评价上保留国际同行评议机制,在服务上提供“政策解读专员+产业对接顾问”,更好发挥国际人才各方面能力。

  推动两类人才构建协同机制,形成“1+1>2”合力。需通过机制设计促进能力互补。在国家重大项目中开展合作,实现“全球技术+国内应用”的快速落地。搭建“本土—国际人才协同创新中心”,共享实验设备、产业数据与市场信息。组织产业对接会、技术沙龙等,让两类人才在协作中形成“全球视野扎根本土、本土创新链接全球”的良性循环。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2日 07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