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山河遗珍】
光明日报记者 陈冠合 靳晓燕
当秋日的第一缕晨光掠过山脊洒在吊脚楼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已经醒来。侗寨门前,年长的寨老们吹响芦笙,身着传统服饰的侗家姑娘端起醇香米酒:“欢迎大家来做客!”

黄岗村村民在“喊天节”活动上进行芦笙舞表演。贵州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10月17日,黄岗村成功入选2025年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消息传回,村民们肩挑香禾糯,打起糍粑跳起舞,奔走相庆:“我们村现在可是‘世界级’喽。”
这个藏于深山的侗族村寨,为何能入选?锣鼓声中,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大才提高了嗓门:“侗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展示,是黄岗村入选的‘密码’。”
穿过寨门,踏上青石板路,仿佛步入一座侗族建筑博物馆。指向错落有致的木质吊脚楼,黄岗村党支部书记吴龙保热情地介绍:“这些民居完全由杉木构建,不用一钉一铆,可都是村里的‘宝贝’。”
沿溪而行,一座座水上禾仓蔚为壮观。“侗家人世代种植香禾糯。禾仓建在水上,既能防火,又能防虫防鼠。”村民吴海燕说。在这座有800年历史的古寨,家家户户都保存和延续着侗族传统生产生活习俗。

俯瞰贵州黎平黄岗村。贵州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既要守住传统建筑的‘老底子’,又要让老房子‘活’起来,让大家住得更舒服。”吴龙保表示。多年来,村里始终沿用“杉木架构+小青瓦”的传统工艺修缮老屋,同时在消防设施改造、污水处理等方面持续“升级”。
巍然矗立的鼓楼下,侗族汉子们唱起古老的大歌,多声部合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西安游客赵先生举着手机拍个不停:“没想到能现场听到这样原生态的天籁,这趟旅行值了。”
作为“男声侗族大歌之乡”,黄岗的侗族大歌以其气势磅礴、音域宽广而闻名。“饭养身,歌养心。我们不仅逢年过节唱,在田间地头也爱唱歌。”一曲唱毕,侗族大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成龙说:“现在村里交通条件改善了,大家日子好了,我们把侗歌唱出大山,唱到了世界舞台。”

黄岗村村民演唱侗族大歌。贵州黎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几年,回家学歌的年轻人多了,爱听大歌的外地客人更多。”吴成龙继续介绍,村里组建起侗族大歌表演队,每逢节假日在鼓楼表演,还成立了侗歌传习中心。目前,全村共有歌师12人,歌队成员500余人。
黄岗村不仅以歌闻名,还有着一套传承千年的生态农耕智慧。“鱼儿游动松土、鸭子啄食害虫、粪便化作肥料,水稻为鱼鸭提供栖息之所。”田埂边,返乡创业青年吴德珍细致地讲解起传统的“稻鱼鸭”复合种养模式。看着前来研学体验的学生站成了排,他兴奋地说:“游客们春天能体验插秧,夏天能抓鱼,秋收能割稻谷,咱这儿可热闹啦。”
日头西偏,层层叠叠的金色禾晾与青瓦木楼交相辉映。“现在我们把传统农事、侗族大歌、扎染手艺都变成让客人‘摸得着’的体验场景,带着寨子的人气火起来了。”望着在田间嬉戏的娃娃,吴龙保脸上满是笑意:“我们备好了歌声和美酒,邀请更多朋友来体验侗族文化,尝尝原汁原味的侗家生活。”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2日 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