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翼述征途 启梦向空天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翼述征途 启梦向空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2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探秘高校博物馆】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博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翼述征途 启梦向空天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银鹰巡空”展区。光明日报记者 郭冠东摄

  秋冬之交的北京寒意渐浓,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内,参观的访客却是热情十足。这所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运营的馆所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向公众开放的综合性航空航天科技博物馆,具有鲜明的科技与科普特色。约8300平方米的博物馆展区分为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天走廊4个展区,馆藏300多件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结构、发动机、机载设备等珍贵实物,全面展示了航空航天原理以及人类飞天的历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翼述征途 启梦向空天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主体建筑外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前身是北京航空馆,成立于1985年,在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飞机结构陈列室、飞机机库基础上扩建而成。2008年在原址拆老馆建新馆,经近4年的建设,扩充展品,新馆于2012年北航甲子校庆建成开馆,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翼述征途 启梦向空天

北航学子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开展“逐梦空天 领航未来”主题党日活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

  走进展馆,最引人瞩目的是“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1958年,为献礼国庆,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北航师生奋战100个昼夜自行设计和制造了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参加设计和生产的连辅助人员在内共有1400多人,其中学生占76%,教师占6.9%,职工占17.1%。1958年9月23日,这架飞机在北京首都机场首飞成功。“北京一号”先后进行了46次飞行,飞行时间29小时,后入藏博物馆,是北航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空天报国”精神的有力见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翼述征途 启梦向空天

观众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参观飞机机身结构实物展品。光明日报记者 郭冠东摄

  转到另一边,可以看到另一件镇馆之宝:P-61B型“黑寡妇”夜间战斗机。P-61B飞机具有十分独特的外形设计,属于上单翼、双发、并联双立尾式飞机。驾驶员共有三人。作为世界上第一种能够夜间作战的全天候战斗机,由于主要在夜间出动,与美洲一种名为黑寡妇的毒蜘蛛习性相仿,所以代号“黑寡妇”。P-61B现世界上仅存2架,另外一架布展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中大西洋博物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这架飞机跟随四川大学航空系的师生一起来到北航。因此,这架飞机的经历也成为我国航空教育发展史的见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翼述征途 启梦向空天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神舟问天”展区展出的我国各型运载火箭模型。光明日报记者 郭冠东摄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几代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下,中国航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博物馆专门设置一个展区,展现新中国问鼎苍穹、逐梦太空的历程。展区分为火箭与导弹、卫星与探测器、载人航天、航空航天互动区、学生作品区,兼具科普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功能。这里陈列有我国研发的各型火箭、卫星、导弹模型,让参观者对遥远的太空探索产生一种真实感。展区环境设计结合航天主题,立面材质采用冷峻的、代表理性科技的灰色金属材料,背景墙面统一采用深邃的太空背景画,加上深色的天花背景相配合,整个空间力图打造成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太空试验基地的视觉效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翼述征途 启梦向空天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首席专家韩国军(左)向北航附中的同学们讲授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

  北航校史与文博馆馆长支媛媛说:“我们一直以来坚持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科优势,定期开展科技与科普主题活动,如讲座、实践、培训、参观等。这里不仅是北航校情校史教育基地、航空航天类课程教学实践基地、航空航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2日 10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