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传承中创新——评《灿烂与辉煌——解码中国古代科技基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传承中创新——评《灿烂与辉煌——解码中国古代科技基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3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庞之浩(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编审)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的新作《灿烂与辉煌——解码中国古代科技基因》,日前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面向大众读者,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特色和优势的科普图书。

  王渝生在中国科学院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后来在该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任副所长,2000年调任中国科技馆馆长。他一向关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科普时报》“余生忆谭”专栏发表了数十篇“中国古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文章,并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篆刻印章多方,配合文章刊发,很是有趣。

  《灿烂与辉煌——解码中国古代科技基因》一书,由“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概览”“古代科学探索与实践”“古代技术发明与创造”“古代工程设计与施行”四部分构成。全书通过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明确的逻辑线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发展和转型,以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科技的传承与创新。在书中,王渝生阐述了以下观点——中国古代产生的农、医、天、算四大科学体系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技术发明,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等观念的影响,具有哲理性、实践性、交融性、开放性。

  如何理解这些特征?首先,中国传统科技和科学文化以“天人合一”“格物致知”为纲领。其中,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天”,是指自然界客观规律,而非宗教意义层面的神祇。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均是指自然界的规律。其次,中国传统科技和科学文化“经世致用”的实践性,是指它们以兼顾满足国家政治需要和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为特征。再次,中国传统科技和科学文化的交融性,是讲数理化、天地生的和合,是讲科技、理工、文理的交融。中国古代的格致学、博物学、物理学、天文历法算术,都是综合性的,不像西方是泾渭分明的学问。最后,中国传统科技和科学文化的开放性,表现在中外科技内容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上。中华传统科学文化在中世纪通过阿拉伯西传欧洲,对近代文艺复兴、科技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

  今天,我们讨论科学文化,需要吸收从古希腊罗马到近现代欧美科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但也切不可割断历史,忘记中华优秀传统科学文化的积累。因为,我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取得的一些成就,凝结着当代中国人民的辛勤和汗水,也凝结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例如,屠呦呦关于青蒿素的研究,就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等记载中,汲取了思路。屠呦呦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又如科学家吴文俊关于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研究,也从传统科学典籍中汲取了智慧。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吴文俊就对中国古代数学产生了兴趣,他在《隋书·律历志》中查到,祖冲之领先世界的圆周率π为3.1415926的数值,是用刘徽《九章算术注》中以圆内接正六边形边数倍增的方式,通过计算其周长来逼近圆周长而得出来的,刘徽称其为“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吴文俊以数学家的慧眼发现,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数学的思想方法,是以算为主,以术为法,寓理于算,不证自明,这与古希腊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逻辑演绎证明和公理化体系旨趣相异,它们在数学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交相辉映。他说:“近代计算机的出现,其所需数学的方式方法,正与《九章》传统的算法体系若合符节。《九章》所蕴含的思想影响,必将日益显著……”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创新思想,是十分出色的,能对当下的科学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通览《灿烂与辉煌——解码中国古代科技基因》一书可知,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们的先人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仍然可以古为今用。这就需要我们以史为鉴,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智慧为现代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3日 11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