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读《中国舞蹈文物动态图谱大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读《中国舞蹈文物动态图谱大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3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毕明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中国舞蹈文物动态图谱大系》(下文简称《大系》)日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这部由舞蹈史学家、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袁禾主编的作品,是中国舞蹈学乃至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又一创新成果,系统构建了中国身体语言的历史谱系与当代转化路径。

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读《中国舞蹈文物动态图谱大系》

《中国舞蹈文物动态图谱大系》 袁禾 主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初读《大系》,映入脑海的第一印象就是“宏阔”。这部著述以“史观—史料—史撰—史论—史评”为框架,以历代典型舞蹈文物为核心,按朝代与地域系统梳理从远古至明清的文物图像,形态涵盖岩画、壁画、画像石、瓷器等多种类型,构建了我国跨越五千年的身体语言史料库。与此同时,该书不仅注重文物的时空分布,更强调其文化语境与仪式场域的还原,为理解中国古代舞蹈的流变提供了扎实的物证与环境基础。在此基础上,该书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注重传统的创新性转化,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就其研究方法而言,该书体现了三个显著特征。

  首先,由静到动。在该书“中国传统舞蹈身体运动的规律性形态”部分,作者聚焦身体各部位的运动特征,提炼出中国传统舞蹈的“圆、曲、拧、倾、含”等核心动作元素。不仅如此,还通过“形—式—谱”三级结构,建立起动作的谱系关系,体现了作者对身体语言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一般作者将舞蹈文物视为“静标本”,但该书作者通过编创技法,提取了文物的律动特点。这种从静到动、从形到意的研究路径,不仅是对文物研究方法的革新,更是对身体认知方式的深化。

  其次,跨学科、多维视角。全书融合图像考古学、形态学、符号阐释学与编舞技术,以多维视角构建起传统舞蹈的动作资源库。细读该书,可发现作者的研究方法不仅包括对文物原型进行模仿和总结、提炼,还通过发展的眼光,探索动作的无限可能性,为创作、教育乃至人工智能编舞提供了素材。这种“考据—阐释—创造”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打破了史学与艺术实践的界限,另一方面以自然物象(如龙、凤、鹰、燕)为灵感,揭示舞蹈与自然之间的精神共鸣,实现了从“形”到“神”的美学升华。书中对身体语言背后哲学观念与宇宙认知的揭示,在其他著述中难以得见。

  再次,对艺术生成机制进行哲学思考。《大系》通过对比中西身体形态(中国“圆、曲、拧、倾、含”与西方“开、绷、立、直、长”),论证舞蹈作为文化符号的表征功能;以“动态图谱”为形式,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可感知、可复现的身体语言,构建从“记号”到“符号”的完整认知体系。从这些特征来看,其研究方法就不仅是对舞蹈本体进行探索,而且是对艺术生成机制进行哲学思考,将之视为一部兼具学术性、工具性与传播性的集成之作,绝无不妥。

  笔者以为,这部著作虽然以舞蹈为核心,但其研究视野、方法与结论,对中国音乐学,尤其是中国音乐史、传统音乐形态与表演实践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其影响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其一,身体维度的回归。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本为“乐舞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然而近代以来学科分化导致音乐研究中身体维度的缺失。音乐史研究多关注乐器形制、律制体系、曲谱文本,而对演奏者与表演者的身体行为关注不足。该书通过“抚琴式”“横吹式”等动态图像证明,文物中的音乐图像本质上是对音乐行为的身体回应。这提示音乐学者:乐谱不仅是声音的记录,更是身体动作的提示;曲牌不仅是旋律程式,也可能隐含特定的身体韵律与舞台调度。音乐学研究应当打破“听觉中心主义”,重建“音—身—场”的整体分析模型。

  其二,方法论的互鉴。音乐学在图像研究方面多停留于乐器辨认与场景描述的层面,缺乏对音乐表演动态过程的还原。《大系》中“文物—原型—变式—图像—视频”的五阶研究方法,为音乐图像的动态解读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例如,古琴指法、戏曲身段、民间乐舞的表演动作,均可通过“原型—变式”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建与比较研究。这种实证的研究思路,将有助于解决音乐史中诸多悬而未决的表演实践问题,如唐代乐舞的节奏组织、宋元词乐的演唱方式、明清戏曲的身段程式等。

  其三,乐谱观念的革新。中国乐谱(如工尺谱、琴谱、锣鼓谱)常因记谱“不精确”而受诟病。该著对舞蹈文物中动作系统的重构让我们意识到,中国传统记谱体系或许本就不追求绝对的固定化,而是为表演者保留了即兴与创变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这些乐谱中可能隐藏着未被识别的身体语言信息。例如,琴谱中的“吟猱绰注”、工尺谱中的“板眼”,若从身体韵律的角度重新审视,或许能发现其与呼吸、重心、手势存在内在关联。音乐学者应当与舞蹈学者合作,开展“乐谱—身谱”的对比研究。

  其四,音乐作为“时空综合体”的再认识。音乐通常被定义为“时间艺术”,而舞蹈被视为“时空艺术”。然而,《大系》中对中国传统舞蹈的空间分析,提示音乐同样具有强烈的空间属性。音高的起伏、音色的变化、节奏的疏密,均可理解为一种“听觉空间”的建构;而演奏与演唱过程中的身体动作,则构成“视觉空间”的呈现。这提醒音乐学研究应当突破“时间艺术”的既定框架,从“时空综合”的角度重新理解中国音乐的本质。

  笔者以为,该书尤为有价值的一点在于,对传统礼乐和身体观进行了重新思考。中国礼乐文化中是否存在对身体的压抑?袁禾教授通过对五千年文物中身体语言的系统分析,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该书认为,中国传统身体观的核心并非“压抑”,而是“节制中的表达”“规范中的自由”。这对音乐学界重新理解礼乐制度中的身体行为具有重要启示。祭祀乐舞、朝会雅乐、宴享俗乐中的身体姿态,不应简单视为“僵化礼仪”,而应理解为一种具有文化编码意义的身体语言系统。音乐学者应当跳出“礼乐压抑论”的话语惯性,从中国自身的文化逻辑出发,重构礼乐体系中的身体美学。

  综而观之,该书坚持“不输出无证据的名词或概念”,每一个术语的提出、每一类动作的命名,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物考证与身体实践基础上,拒绝概念泛化、理论空转、实证薄弱。《大系》是袁禾教授“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学术结晶,也为舞蹈学、音乐学、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提醒我们:回归本体、打破界限、立足传统、面向现代,才是中国艺术学未来的方向。《大系》以身体为媒介所展开的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学者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3日 11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