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邹晓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单毅君 吴奕
在江苏常熟的水稻田间,一台无人收割机正来回忙碌。一旁,学员们俯身观察机械构造,举起手机记录水稻的收获过程——这是江苏大学承办的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可持续农业机械化培训”项目的实训场景。
“在江苏大学的求学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如何真正改善了民生。”江苏大学校友、中国津巴布韦交流中心总经理沃特尔·查纳卡表示,他将依托求学期间接触到的供水与净水一体化技术和装备,重点在津巴布韦农村地区构建清洁供水系统,让更多农村家庭喝上“放心水”。
近年来,江苏大学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发展需要,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建“全球农业现代化与食品安全教育培训中心”,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和农业工程大学国际联盟,获批教育部“中非友谊”国际培训项目、江苏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小而美”项目。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为13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训农业装备人才1750余名。
在津巴布韦,由沃特尔·查纳卡推动的“中津清洁钻井水项目”已惠及当地民生。依托该项目,位于该国首都哈拉雷的马林巴公园市政小学新建水井今年6月正式启用,解决了1500余名师生的饮水难题。
通过持续发挥农业教育优势,江苏大学携手中国一拖、雷沃重工等138家知名企业共建国际人才实践基地,以“需求项目化、项目课程化”培养契合农业发展的国际化人才。目前,学校共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学生超过1500人,近60%集中于农业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22个涉农工科专业。
“在塞尔维亚,技工不熟悉中国制造流程,沟通成本极高。”专注新能源汽车电机铁芯的联博精密科技(镇江)有限公司远赴塞尔维亚开拓欧洲市场,但在语言、文化及人力资源方面面临多重挑战。“多亏江苏大学与尼什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伸出援手,为公司量身打造语言培训与文化导览,帮助工厂真正在塞尔维亚落地生根。”该公司总经理肖庆朋坦言。
如今,该公司的首家海外工厂已在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市顺利投产,不仅雇佣近200名当地员工,年产值更达5亿元,成为江苏大学助力企业“走出去”的生动注脚。
在诸多水资源丰富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迫切需要以技术赋能水资源高效利用,实现流域治理现代化。江苏大学依托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流体工程装备节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自主研发了高性能水力模型和大流量梯级泵站群关键技术,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阿联酋塔维勒海水泵站、泰国大型贯流泵站、沙特国王港船坞抽排水泵站、巴基斯坦胡布循环泵站等数十个国际水利项目。
以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为纽带,江苏大学的“一带一路”朋友圈持续扩大。近五年,学校牵头成立了20个国家和省部级国际合作平台,获批29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的263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服务沃得农机等200余家企业“抱团出海”。这些成果不仅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开辟了多元路径,更将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带向世界。
“教育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江苏大学校长邢卫红表示,学校将持续探索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新路径,推动更多国家间科技、教育和人文合作,助力中国技术与经验更好地“走出去”,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江大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3日 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