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李凯(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浩瀚的宇宙中,恒星很少孤独存在。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超过一半的恒星都像浪漫的“情侣”或默契的“舞伴”一样,以双星或多星系统的形式相互环绕。双星系统是由两颗恒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它们彼此吸引、相互环绕,仿佛在宇宙的舞台上跳着永恒的双人舞。
奇妙的双星系统
双星的形成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巨大的气体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缩,形成了恒星的“胚胎”。但分子云坍缩时,并非总是形成单一的恒星“胚胎”。如果云团内部存在微小的密度差异,坍缩过程可能会“一分为二”:云团的核心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密度中心,各自吸引周围的气体和尘埃,最终形成两颗恒星。这两颗恒星诞生于同一个“摇篮”,化学成分和年龄极为相似,宛如一对“双胞胎”。
还有一类双星的形成更为“偶然”。在恒星密集的星团中,两颗原本独立形成的恒星可能因引力相互捕获,形成“捕获型双星”。这类双星的年龄和化学成分可能差异较大,更像宇宙中“半路相逢的伴侣”。不过这类情况相对罕见,因为恒星间的距离通常极远,要让两颗恒星捕获彼此,需要精确的速度和角度配合,这就像在太阳系中让地球和火星突然形成环绕关系一样困难。
无论以哪种方式形成,双星一旦“相识”,就会被引力牢牢束缚,进入“相守”阶段。两颗恒星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它们围绕着共同的质心旋转,恰似一对跳华尔兹的“舞伴”。如果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较远,轨道通常呈椭圆形,此时轨道的近地点(或远地点)会随着时间缓慢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轨道进动”,是双星系统中非常有趣的现象。
双星“舞蹈”的姿态千差万别,核心差异在于两颗恒星的距离——这个距离决定了它们的引力相互作用强度大小,是否存在物质交换,甚至是否会“干扰”彼此的演化。天文学家根据距离将双星分为两个大类,每一类都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
密近双星:宇宙中“贴身共舞”的伙伴。有些双星系统中两子星之间的距离,甚至比太阳系中行星之间的距离还要小,这类双星被称为“密近双星”。在密近双星中,两颗恒星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极强,强到能改变恒星的外形——就像用手捏面团时,面团会向受力方向拉伸。这种由引力导致的形状变化被称为“潮汐形变”:两颗恒星都会被拉成椭球形,长轴始终指向对方,仿佛在彼此的引力中“弯腰相拥”。
密近双星中最极端的类型是“相接双星”。它们的距离近到两颗恒星的外层大气已经“融合”,形成一个共享的气体包层——就像一个双仁花生,表面完全接触。这类双星的轨道几乎是完美的圆形,公转周期短到只有几个小时——相当于每几个小时就完成一次“拥抱旋转”,像跳一支快节奏的圆舞曲。稍远一点的密近双星被称为“半相接双星”。它们没有形成共有包层,但其中一颗恒星外层大气的物质会流向另一颗恒星,形成一条由气体组成的“物质桥”。这就像一个恒星在向另一颗恒星“输送养分”,这些被转移的物质会在接收恒星周围形成吸积盘。
宽距双星:宇宙中遥遥相望的舞伴。与密近双星相反,宽距双星的两颗恒星距离极远,通常在10~100000个天文单位之间(1个天文单位约1.5亿公里,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它们的轨道呈明显的椭圆形,公转周期可达数百年甚至数亿年。比如,位于天鹅座的双星系统——天鹅座61,由两颗K型主序星组成,彼此以659年的周期绕转形成典型的宽距双星系统。宽距双星的“舞蹈”更像慢节奏的华尔兹:两颗恒星各自保持相对独立的状态,引力相互作用较弱,几乎不会交换物质,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行星系统。
宇宙中的天然实验室
在浩瀚星空中,许多亮星都是双星系统。它们不仅是肉眼可见的“夜空地标”,更是天文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象。
例如天狼星。它们是夜空中最亮的“双人舞”——天狼星(大犬座α)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于1844年,通过观测发现天狼星的运动轨迹存在微小的“摆动”,推测它受到一颗看不见的伴星引力影响;1862年,美国天文学家克拉克通过望远镜首次观测到这颗伴星——天狼星B,一颗白矮星。再比如,半人马座阿尔法。它距太阳仅4.3光年,是离地球最近的三星系统,由三颗恒星组成——半人马座阿尔法A(与太阳类似的主序星)、半人马座阿尔法B(稍小的主序星)和比邻星(红矮星)。其中A和B形成双星,距离从11到36个天文单位(略大于土星到太阳的距离)之间变化,公转周期约80年;而比邻星则在约13000个天文单位外绕A、B旋转。这个系统因“近”而备受关注——它是人类未来星际旅行最可能的目标之一。
那么,科学家们为什么要研究双星系统呢?因为它们不仅是宇宙中的视觉奇观,更是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利器——它们的存在,让许多原本无法测量的恒星参数变得可计算,让许多难以验证的理论有了观测依据。
通过观测双星的运动,天文学家能够精确地测量恒星的质量。这是因为双星的轨道运动受到引力的严格限制,而引力的大小与恒星的质量有关。通过分析双星的轨道参数,天文学家可以计算出两颗恒星的质量、半径和光度,这是研究恒星物理的重要手段。
双星系统还是研究恒星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在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年龄和化学成分非常接近,但它们的质量可能不同。由于恒星的演化速度与质量有关,质量较大的恒星演化速度更快。通过比较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演化阶段,能够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理解恒星的演化过程。对于密近双星,物质交换会让演化变得更加复杂。比如一颗恒星通过“物质桥”向伴侣输送质量后,自身质量下降,而接收物质的恒星质量增加,甚至导致两颗恒星质量大小的反转,出现大质量恒星演化慢的反常现象。
一些奇特的双星系统,是宇宙中最极端的物理实验室,不仅让人类得以验证基础物理理论,还帮助我们理解元素起源、时空本质和宇宙演化等根本问题。
普通双星如同优雅的华尔兹舞者,在引力的牵引下稳定运行。而一些双星则上演着极端的“引力对决”,在剧烈的碰撞中结束一生。
致密双星上演着宇宙中最激烈的探戈。当中子星或黑洞这样的极端天体成为双星成员时,它们会在不断加速的旋转中释放出时空的涟漪(引力波),最终以惊天动地的碰撞完成终极融合。2015年9月14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直接探测到来自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这两个黑洞的质量分别为36和29倍太阳质量,合并后形成62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相当于3个太阳质量的能量在不到1秒内以引力波形式释放。这一发现获得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双星则展现着宇宙中最贪婪的“进食”行为。当致密天体如中子星或黑洞从伴星吸积物质时,物质被加热到数百万摄氏度,释放出炽热的高能X射线辐射,这类双星便是X射线双星。天鹅座X-1就是最著名的例子,这个包含恒星级黑洞的系统,让科学家们得以研究极端引力环境下的物质吸积行为。有趣的是,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为此与基普·索恩打赌,最终不得不承认黑洞确实存在。
Ia型超新星堪称宇宙中最壮观的“焰火表演”。当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吸积过多物质达到某一极限时,就会发生剧烈爆炸。这类超新星亮度极其稳定,因此成为测量宇宙距离的“标准烛光”。正是通过观测这些宇宙“灯塔”,科学家在1998年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揭示了暗能量的存在,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命运的认知。该发现于201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脉冲双星则扮演着宇宙中最精准的时钟角色。特别是天文学家约瑟夫·泰勒和拉塞尔·赫尔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脉冲双星PSR B1913+16,其轨道衰减与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辐射能量损失完美吻合,误差小于0.4%。这个系统就像是为验证爱因斯坦理论量身定做的天然实验室,其发现者因此荣获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双星系统是宇宙中最浪漫的天体现象之一,从诞生时的“引力约定”,到演化中的“相互影响”,再到可能的“终极融合”,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宇宙的规律与偶然。对人类而言,双星不仅是夜空中的视觉奇观,更是解开宇宙奥秘的钥匙——它们让我们测量恒星质量、验证引力理论、揭示黑洞奥秘、追溯宇宙膨胀的历史。它们的“舞蹈”已经持续了亿万年,未来仍将持续数万亿载。人类,正通过观测与思考,逐渐读懂这曲跨越时空的宇宙华尔兹。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3日 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