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杨三喜(媒体评论员)
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督查检查、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精简数据填报、健全课后服务保障、完善教师减负监测核查、强化部门工作协同……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出系列举措,为各地推进教师减负工作提供明确指引,推动教师减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教师的主责主业是教书育人。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为教师减负,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难点堵点,影响着减负效果。《通知》推出的8条举措,聚焦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是对广大教师心声的积极回应,也为各地各校推动教师减负提供了具体指引,有利于推动破解教师负担过重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聚焦教师负担来源,坚持精准施策、靶向施治是《通知》的一大亮点。“多头督查”“重复检查”是教师非教学负担的一大来源。为此,《通知》要求规范涉校涉师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单管理,严禁以调研、评估、指导、监测等名义变相开展督查检查考核,切实减少了迎检的形式主义负担。大量的社会事务向学校教师摊派,也是教师非教学负担的重要来源,为此,《通知》要求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进一步明确教师职责权限。“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严禁以打卡留痕、填报总结等方式验收活动,不得将参与情况与考核评优挂钩”……这些禁止性规定直指教师负担过重的症结,厘清了教师的职责界限,为教师松绑减负提供了刚性支撑。同时,《通知》针对教师假期值班、社会考试监考、校园外开展活动、社会调研、教师培训等争议事项进行了规范,也有利于解答基层困惑,推动政策落实。
强化量化管控是《通知》的另一大亮点,更是确保政策落地见效的关键支撑。“每所学校每年接受县级及以上教育综合督导不超过1项”“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总量一般控制在10项以内”“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通知》中这类具体可量化的指标贯穿始终。以清晰的数字划定了管理边界,不仅提升了政策的可操作性,也有利于减少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偏差与梗阻。
监督问责是否有力、协同治理是否到位,关系教师减负能否真正落地见效。教师减负绝非单一部门的孤立任务,而是涉及教育、行政、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协同治理与监督问责形成合力。《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监督问责、协同治理,有利于压实责任,推动减负举措不折不扣落实落地。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让教师真正从非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他们才会有更多时间钻研教材、打磨教法,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有更多空间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全社会都要认识到为教师减负松绑的重要意义,把为教师减负落到实处,让教育回归本源,让教师回归课堂,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3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