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化评析】
作者:王丹
智能人形机器人叩响古乐,醒狮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里“蹦迪”,英歌锣鼓“撞”上全息投影,龙舟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划”入观众席……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科技与文化激情碰撞,惊艳四座。
这场独特的视听盛宴,让人们沉浸式体验到传统文化的浪漫与温情,也真切触摸到科技创新的强劲脉搏,更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从传统走向创新的强大生命力。开幕式上多个精彩视频片段在网络上热传,网友们在评论区留下“太燃了”“堪称完美”等称赞。
其实,从精彩绝伦的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到有智能机器人登场“扭秧歌”的蛇年春晚,再到壮观特效加持下诠释“中国式浪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我们已不止一次领略过“科技+文化”的非凡魅力。这次十五运会开幕式依旧收获如潮的关注,不仅说明两者融合创新之路无止境,也说明人们对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国故事之美有着旺盛需求与强烈期待。
如果要问这些创新探索做对了什么,那么最核心的答案就是:做到了科技与文化的水乳交融。这不是传统文化符号的简单拼接与堆砌,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与价值的深度挖掘,并在科技的助力下进行让人耳目一新的表达。经科技的“点亮”,传统元素“变身”为多种形态,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也被更多看见,强大的感染力被激发出来。当更多的心门被叩响,一颗颗守护传统文化的种子便得以广泛播撒,并蓄积起赓续传承的澎湃力量。
拿十五运会开幕式来说,虚拟技术助力打造文化体验场景,智能人形机器人成为“古今对话”的参与者,这些表达方式无疑是充满新奇感和未来感的,也更能拉近公众与文化的距离,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在十五运会开幕式鲜活的叙事下,人们读懂了醒狮背后的驱邪祈祷、鳌鱼背后“独占鳌头”的祝福以及英歌所传递的勇猛仁义。借由这些共通且可感可知的文化表达,人们都读出了其中蕴含的身份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读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而这,不正是对开幕式“圆梦未来”主题最生动的诠释吗?
科技对文化表达的赋能不断突破我们的想象,并制造出更多惊喜。如何提高传统文化叙事中的科技含量,让科技不仅是创新表达的一种工具,而且是涌动创意的一泓清泉,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课题。科技创新的脚步一刻不停,创新应用也在加速迭代。作为文艺创作者,唯有不断加强学习、锐意创新,提高驾驭科技的能力与水平,方能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
开创文化创新新局面,自然要拥抱科技浪潮。但也别忘了,内容是永远的灵魂。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创作者应保持更深沉的文化定力,不急躁不盲从,舍得下功夫深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意蕴,持续开掘其中的现实价值。在此基础上的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激活历史、对话未来。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3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