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智联忠(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评论研究员)
1927年,北京的《顺天时报》通过公开投票选举的方式,推出了京剧旦角前四名: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的说法迅速传播开来。1931年,《戏剧月刊》又进行了一次“四大名旦”评比,当选者依然是他们4位。这次评选使得“四大名旦”的社会声誉日隆。可谁承想,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大灾难。

“四大名旦”合影 资料照片
1931年9月18日晚,梅兰芳正在北平中和园演出京剧《宇宙锋》,在北平养病的张学良坐在包厢里看戏。戏才演了一半,有人伏在张学良耳边小声说了几句后,张便匆匆离席了。散戏后,梅兰芳才得知,日本人炮轰了沈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933年,在友人叶恭绰建议下,梅兰芳编演了《抗金兵》,表现宋将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抗金终获大捷的英勇壮举。该剧首演于上海天蟾舞台。表面上演的是抗击金兵的历史,实则是号召军民抵抗日本侵略。众多名家合演使其影响广泛,有力激起了人民的抗战情绪。
为了进一步鼓舞斗志,梅兰芳将齐如山根据明传奇编写的《易鞋记》改编成京剧《生死恨》。1936年2月26日,《生死恨》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剧目通过北宋普通妇女韩玉娘的苦难遭遇,隐喻当时整个民族遭受的苦痛,以此鼓舞民众斗志。剧中,梅兰芳饰演的韩玉娘满怀激愤地唱道:“要把那众番兵一刀一个,斩尽杀绝,到此时方称了心肠。”该剧连演3天,反响强烈,激怒了当时上海社会局日本顾问,他称非常时期剧目未经批准,不准上演。梅兰芳以满足观众要求为由,严词拒绝。上海演出结束后,又转到南京大华戏院连演3天,观众异常踊跃,大华戏院的票房门窗都被挤坏了,足见戏的现实影响力之大。1948年6月,《生死恨》由梅兰芳主演,费穆导演,华艺影片公司出品拍摄成彩色戏曲影片。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军开始进攻上海。1938年,梅兰芳赴香港演出后留居香港,蓄须明志,不再登台。1942年,梅兰芳返沪,他不畏日寇、汉奸的威逼利诱,拒不为其演出。日本华北驻屯军报道部部长山家少佐派人几次登门逼迫,万般无奈之际,梅兰芳冒着生命危险连打三针伤寒预防针,体温高达39℃,终以重病为由,摆脱了日寇的威慑和纠缠。
程砚秋也屡屡遭到日伪的纠缠与威胁。有一次,结束上海黄金大戏院演出后,他经天津返回北平时,在前门火车站遭两个特务搜身。后来,他们将程砚秋带到一小房内进行殴打。程砚秋怒火中烧,厉声斥之:“士可杀不可辱,你们要干什么?”凭着少年时练就的武功,程砚秋挥拳还击,把特务打得狼狈不堪。程砚秋单人斗群丑的义举在梨园界立刻传开了,大家无不拍手称快。侯喜瑞听了高兴地说:“还是四弟有种,好样的,替我们出了口恶气!”
汉奸怀恨在心,暗中将程砚秋多年置办的戏装等撕毁。程与其矛盾日益严重,为避免事端,他决定息演,在颐和园西北的青龙桥一带买下一个小四合院,购置了60多亩地,开始了归隐务农的生活。他在宝藏寺远望北平城,写下“凭栏远瞩气萧森,故国精华何处寻?桑田沧海惊多变,指日挥戈望太平”的诗句。
敌伪当局为粉饰太平,还曾迫使北平梨园公益会出面请程砚秋等名角儿演出所谓“献机”义务戏,为日军唱戏捐飞机。程砚秋义正词严地说:“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程某人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
与梅兰芳、程砚秋迫于日伪刁难、寻衅,而离开舞台不同,荀慧生在抗战时期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演出。日军侵华以来,荀慧生曾多次参加《双沙河》《翠屏山》《十三妹》等义演,筹款慰劳前方抗日将士,救济贫苦同仁,并捐款支持抗日。伪满洲国通过“华北演艺协会”邀约荀慧生赴东北参加“登基大典”演出,他断然拒绝,称:“绝不与汉奸为伍!”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满腔愤怒的荀慧生不顾个人安危,赴卢沟桥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在炮火纷飞的前线,他唱了代表剧目《荀灌娘》,令战士们人心振奋、热血沸腾。
据说,鬼子敌机袭来,有一位年轻的战士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之际,他说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再听一段荀派的《红娘》。荀慧生闻讯后,专程赶来抱着这名战士演唱起“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我步步行来你步步爬……”伴着阵地上许多战士嘶哑合唱的这段“西皮流水”,年轻的战士闭上了双眼……
得知我军没有强力的战斗机抵御日军,回到北京后,荀慧生连续义演七天,将全部演出收入捐献给了第29军。此后,他还多次通过义演捐献飞机,支援抗战。
“四大名旦”中,尚小云以豪侠慷慨著称。抗战时期,为培养京剧表演人才,他不惜变卖家产,办起了京剧科班荣春社。尚小云因仗义疏财,被称作“尚五块”“尚大侠”。梨园行凡有人因生活苦难找上门,不管认不认识,他不问情由,出手就给五块大洋。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939年,成立不久的荣春社面临经费、演出等各种问题,维持运转愈加艰难。尚小云不忍解散荣春社,只得继续变卖家产。大家说他这是“毁家办学”。
尚小云说:“近些年来,大家感到梨园缺乏人才的危机,所以我才下决心办荣春社。过这种生活,又比唱戏难上十倍。在今日我才知道为人师表之难,但是我做事的勇气,被环境支配更觉热血沸腾。所以,抱定苦干到底的精神,或许也有最后成功的一天!”
抗战期间,尚小云还用演出费贴补科班,通过各种方式义演,对敌人进行批判。荣春社共培养“荣”“春”、“长”“喜”两科300余人,由名角儿出资培养了众多后继人才,不能不说是抗战时期的一大壮举。
“四大名旦”抵抗日本侵略的方式各不相同,相互间又各有补充,展现了戏曲人不屈的斗志。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5日 0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