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袁氏世范》的家训思想及其译介传播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袁氏世范》的家训思想及其译介传播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15 05: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袁氏世范》的家训思想及其译介传播

演讲人:袁周敏 演讲地点:南京大学语用学研讨课堂 演讲时间:2025年10月

  古代中华家训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蕴含民间家训实践的育人智慧。它挖掘家庭培育要素,将修齐治平理想转化为治家机制。对于古人而言,家训是维持家族传统伦理、传达处世智慧的关键载体,借血缘亲情融入伦理道德等方式,塑造个体品德、影响社会风气。

  南宋袁采所著《袁氏世范》,立足宋代社会剖析问题,为子孙提出道德原则与劝诫。内容分“睦亲”“处己”“治家”三部分。作为传统家训典范,《袁氏世范》不局限于一族,而是从多方面构建行为规范体系。其家庭教育内容广泛具体,体现“厚人伦而美习俗”特点。其以德为本的处世哲学利于维系家庭和睦,人道思想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朴素认知,教育理念突破重农轻商藩篱,为家庭教育提供经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经典海外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袁氏世范》作为传统家训代表作品,其译介传播是文化交流互鉴以及了解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途径之一。因此,本次我们结合学界研究成果,通过系统梳理《袁氏世范》家训思想,以及考察译介版本与传播脉络,分析其承载的传统儒家思想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变化,进一步充实家训文化研究维度,为当代文化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袁氏世范》的家训思想及其译介传播

浙江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袁采和《袁氏世范》

  在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南宋时期的《袁氏世范》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以其极具实用性的理念、贴近日常生活的智慧,被后世赞誉为“《颜氏家训》之亚”,不仅对古代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还在社会伦理规范的构建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若要深刻领会这部经典的内涵与价值,我们需要从其作者袁采的生平经历与创作缘由谈起。

  袁采,字君载,其生卒年无详细记载,活跃于公元1195年前后,是南宋信安(今浙江衢州)地区知名学者。作为进士出身的文人,袁采担任过乐清县县令、监登闻鼓院等职务。为官期间,袁采以刚正廉明闻名。在乐清县任职时,他恪守廉洁、勤于政事,尤其注重对百姓的教化工作。在任上的袁采经常深入民间了解民情,目睹了当时南宋基层社会的诸多问题:家庭因财产分配不均而反目成仇,邻里因琐事争执而矛盾频发,社会伦理在日常交往中逐渐失序。这些真实经历不仅成为他治理地方的重要依据,还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打开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为其日后的著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袁采完成的《袁氏世范》,涉及治家、修身、处世等多个方面,被后人誉为可与《颜氏家训》相媲美的经典,体现了古人的卓越智慧,即便在今天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袁采编写《袁氏世范》时,有鉴于其所见的南宋基层社会贫富地位多变、邻里亲友常因田地财产诉讼、家庭成员缺乏行为准则与道德约束等具体情况,坚持以“训俗”为核心,旨在实现“息争减刑,风俗淳厚”的治理成效。该书以治家为切入点,融合理学义理、讼学知识和社会风俗,将民间讼学转化为官方劝导,构建民事行为规范手册。内容涵盖家庭关系处置、财产管理和日常行为准则,旨在让当时社会的各类人员包括深闺女子、乡野农夫在内都能够明白为人处世常理并付诸实施,最终实现对平民家庭和睦与财富稳固的保护,通过家庭和睦维系社会稳定;同时协助地方官吏履职,促进基层社会有序管理,重塑儒家思想为民事规则核心,实现家事国事相统一。尤其难得的是,袁采在写作过程中将他的为官与生活感悟融入其中,使该书兼具实用性与思想性,从而突破了传统家族训诫的涵盖范围,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价值。

《袁氏世范》的家训思想及其译介传播

浙江杭州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内景。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袁氏世范》的译介与传播

  《袁氏世范》的跨文化传播基于文化圈层差异,形成东亚汉字文化圈与西方汉学研究领域两大脉络,二者在传播背景、载体形式等方面差异显著,共同构成其跨文化流动图景。

  作为宋代家训典型代表,《袁氏世范》涵盖睦亲、处己等内容,体现传统儒家伦理在古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契合当时社会对秩序规范的需求。因其特点与价值,《袁氏世范》在东亚的传播与译介广泛深入,既基于汉字文化圈共性,又因各国社会语境不同呈现不同接受路径。传播背景上,东亚国家同属汉字文化圈,受儒家思想熏陶,家训是共有传统,为其传入提供了文化同源性支撑,书中理念更为契合当时东亚社会传统伦理需求。因此,实际需求成为《袁氏世范》在东亚地区传播的关键动力,该书为古代各阶层提供行为指南,官学与私学则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另外作为伦理教材,《袁氏世范》曾被纳入古代东亚的官方教化体系,得到民间广泛推崇,进而对古代东亚的伦理道德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有学者曾指出,古代儒家核心价值是东亚“文化公分母”,家训文化则是其渗透至日常生活的表征,《袁氏世范》在东亚的流传与影响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袁氏世范》在日本的传播具有传入时间早、版本多样、影响深远的特点。其传入时间最晚可追溯至室町时代,并于江户时代达到传播与研究的高峰。日本不仅保存了相关的众多元明清刻本,还通过多次翻印推动其广泛流传,如内阁文库所藏元刻本及林罗山等人的翻印本,均为重要传播媒介。在思想与实践层面,《袁氏世范》对江户时代的家庭伦理、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及女性规范均产生深远影响,并催生了一系列本土化创新。日本儒学家贝原益轩在《家道训》《家训》等著作中,不同程度融合《袁氏世范》的儒家伦理与日本家制度特色,系统提出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理念。他强调“以孝为本,重身心修养与日常礼法”,并将此伦理延伸至主从关系,形成“齐家治国”的内在逻辑。在子女教育上,他主张平等对待、因材施教,父亲主持家务、兄长协助教导,并将女性定位为“家之枢纽”,管理家计、履行职责。此外,他还提倡早期教育、耐乏教育及“家会”制度以增强家族凝聚力。在家族管理方面,《袁氏世范》中“同居贵怀公心”的理念被当时的日本武士与商人家庭吸收,发展出“家会”制度。武士家族集会共商家事,遵循“众事宜各尽心”原则;大阪商人则将其用于商业决策,强调“以公心论商事”,或可视作日本近代株式会社董事会制度的雏形。在女性规范方面,江户幕府推崇儒学,以《女大学宝箱》为代表的女训作品广泛传播儒家妇德观念,吸收《袁氏世范》中“治家”内容,明确女性作为“家之枢纽”的责任,主张主妇持家勤俭,并通过“奉承舅姑、和睦娣姒”等礼仪维系家庭和谐。从整体的影响力来看,中国古代家训自奈良时代起便对日本产生影响,至江户时代进一步普及至平民阶层。商家家训尤其体现“睦亲”与“治家”观念,其制定旨在教育子弟、规范商业、传承家业,并通过约束成员与仆役以巩固当时的伦理秩序。执行时强调一视同仁、严惩违规,以维护家训权威;修订时虽因时调整,但核心精神始终延续。《日本商家家训》《鉴草》等本土作品结合日本社会实际,通过私塾教育与家族传承推广儒家伦理,推动“睦亲治家”成为日本古代社会共享价值观。还有日本学者将《袁氏世范》视为宋代士大夫为维系家族政治、经济与社会地位而制定的系统性防卫策略,从党争、破产、家族冲突等风险入手,分析“睦亲、处己、治家”等规范如何实际运用于家族存续,通过对《袁氏世范》的跨文化比较来解析中国传统家族的存续模式特点。

《袁氏世范》的家训思想及其译介传播

《袁氏世范》书影。资料图片

  ●在朝鲜半岛的流传与影响

  14至19世纪的李氏朝鲜王朝,家训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内核,在深受古代中国家训传统熏陶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朝鲜家训直接引用《诗经》《论语》等经典作为教育规范,许多作品摘录儒家典籍内容。王朝通过求赐、刊印等方式推动儒学经典的保存与传播。女性教育在这一时期受到高度重视,女训成为家训体系的重要部分,不少家训专设女德条目,强调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多重角色要求。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关键载体,不仅促进了儒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还通过经典的引用、阐释与实践,实现了儒学的本地化发展。在这一背景下,《袁氏世范》的传播尤为典型。相关研究显示,该书传入朝鲜王朝后,因其所提倡的实用伦理与当时朝鲜社会的教化需求高度相符,因而迅速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关注。朝鲜王朝将儒家经典定为科举与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袁氏世范》作为实用伦理教材也被纳入官学体系,士人需研习并践行其理念,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主流文化中的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袁氏世范》的思想深刻融入了朝鲜家训的创作与实践。《朝鲜王朝实录》中记载的敦风化俗、调解财产纠纷的政策,正与袁采所秉承的“厚人伦,美习俗”宗旨相契合——均注重财产分配公平,如依法平等分割家产等,并重视以行为准则端正社会风俗,体现了传统家庭伦理中“近人情”的主张。《袁氏世范》这一时期在朝鲜的传播并非依赖文本的直接流通,而是通过思想渗透与本土化改造实现。其相关内容被朝鲜王朝后期的家政文献(如《增补山林经济》的“家政”篇以及单行本《家政》《家政野谈》等)吸收并转化。朝鲜士人继承了《袁氏世范》融道德规范与家庭经济管理于一体的实用传统,但亦根据本土社会实际做出重要调整:大量增加乡村生活实用知识,强化行为指导的适用性;将原书的受众对象从士大夫精英转向地方儒士阶层,突破了“修身—齐家—治国”的传统儒家逻辑链,使家训功能更集中于乡村家族的延续策略与身份认同构建。可以说,《袁氏世范》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是儒家文化认同、制度推广与民间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思想不仅进入主流教育及官方典籍系统,还通过本土家训的转化,深刻影响了古代朝鲜社会的家族伦理、行为规范与治理理念。

  ●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尽管目前关于《袁氏世范》在古代越南的直接传播的文献证据尚不充分,但这更可能是因为当地相关历史记载散佚,而非意味其缺乏影响力。从文化传播的宏观视角来看,《袁氏世范》的核心内容(如家庭伦理、处世之道与治家原则等)极有可能随着中国典籍与礼俗文化的整体南传,被古代越南知识阶层所接触、吸收,并融入本土伦理实践。一些越南学者也尝试从汉喃文献中寻找《袁氏世范》影响的痕迹,探索其与当地家规、族训间的思想关联。在这方面,可资类比的是南宋朱熹的《家礼》在越南的传播历程:该书曾被灵活改造,以适应本土风俗。由此推断,《袁氏世范》所倡导的“睦亲”“治家”等观念,也可能以非直接引述的方式,参与塑造了古代越南的民间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尤其在“礼下庶人”的平民化过程中发挥了某些潜在作用。这一领域仍有较大研究空间,亟待更多文献发现与比较研究的推进。

《袁氏世范》的家训思想及其译介传播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代白色琉璃杯。新华社发

  ●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袁氏世范》在西方的译介起步较晚,且始终以学术研究为导向,构成海外汉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而专门的方向。其传播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呈现出从零星引介到系统翻译,再到多元深化的演进特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和早期汉学家在考察古代中国社会与道德体系时,开始注意到《袁氏世范》的存在。翟理斯等学者曾在著作中对其有所提及,门多萨《大中华帝国史》等早期文献中亦出现类似家训概念的模糊表述,但均未形成系统性介绍。这一阶段的传播较为零散,尚未出现专门的译介。

  到20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学界对宋代社会史、家族史和思想史研究的深入,《袁氏世范》的史料价值日益凸显。1984年,美国汉学家伊沛霞出版《宋代家庭与财产:袁氏世范》,其中第二部分成为《袁氏世范》的首个英文全译本,被视为英语世界译介该文献的里程碑。该书也被列为《剑桥中国插图史》推荐书目,成为海外研究古代中国家庭与社会的重要参考文献。与《朱子家训》等通俗家训不同,《袁氏世范》体系完备、内容翔实,更受西方学院派重视,为西方理解宋代社会文化提供了关键文本。就学术定位而言,《袁氏世范》在英语世界常与《颜氏家训》并归为“体系精密、规模宏大”的家训代表,被视作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与政治变迁的一手史料,其译介也有力推动了西方对宋代家庭结构、伦理观念与社会治理的理解。伊沛霞等学者从“家庭伦理”与“社会变迁”两个层面展开研究,认为《袁氏世范》所载并非古代官方意识形态,而是宋代士大夫阶层实际思想与行为的反映,这为后世理解当时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与财产观念提供了真实素材。在《宋代家庭观》中,她进一步阐释了书中对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视,深化了对宋代家庭文化的认识。美国学者包弼德在《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中将《袁氏世范》与《颜氏家训》进行对比,认为二者共同体现了唐宋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从而在思想史脉络中确立了《袁氏世范》的重要地位。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在《王道:中国古代制度的精神》中提出了“礼治主义”概念,指出中国古代社会运作的核心是一套以“礼”为基础的行为规范体系。而《袁氏世范》正是这一体系在基层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不依赖强制,而是通过说理与劝导,指导人们处理家庭、教育、财产等事务,以实现“厚人伦、美习俗”的教化目标。该理论为西方学者理解《袁氏世范》的社会功能提供了重要框架。

  当前,西方对《袁氏世范》的研究呈现多元视角:社会史与家庭史学者视其为研究宋代家庭结构、婚姻制度与财产实践的一手材料;思想史学者关注其儒家世俗伦理与士人价值观;法律史学者则从中挖掘宋代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与家族规范。这些研究共同推动《袁氏世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中深度阐释传统社会的重要媒介。

  2014年,伊沛霞译本再版,该译本被公认为西方最具系统性与学术影响力的英译本,它不仅完成了语言转换,更实现了深度的学术重构。其中的长篇导论将《袁氏世范》置于中国家训传统与宋代社会史脉络中,系统梳理了袁采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身世与士大夫的日常关切;详尽的注释不仅解释了文化专有项与历史典故,还通过跨文本比较揭示其制度与观念背景;所附索引也使该书成为便于检索的研究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译本回应了20世纪末西方汉学的“社会史转向”,与马伯良等学者对宋代家庭、法律与性别的研究形成对话,共同推动以《袁氏世范》为关键史料探索中国基层社会结构与伦理实践的研究路径,为其在西方学界的“经典化”奠定基础。尽管到目前为止,《袁氏世范》在西方一般读者中的知名度尚不及在东亚,但是其在西方的译介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为西方了解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家庭伦理及日常生活提供了可靠文本,尤其是书中所蕴含的社会学洞察受到了学界重视。

  在国际汉学层面,《袁氏世范》的传播体现出跨语际、跨学科的特点,提升了其在全球宋元史研究领域的接受度。通过此类学术实践,《袁氏世范》从一部中国传统家训,逐渐演变为国际学界研究宋代家庭、伦理与经济关系的重要原始文献,彰显了中国古典文本在海外学术体系中的经典化历程。在具体研究中,该文献被广泛运用于比较家庭史等领域。例如有学者于2020年发表论文,引用《袁氏世范》英译标题Precepts for Social Affairs,将其作为宋代家庭观念的关键文本。还有学者于2017年发文,将《袁氏世范》视为宋代士人伦理实践的代表,探讨其对明清医学道德经济的潜在影响。此类研究显示,《袁氏世范》的核心概念与英译表述正持续在跨历史、跨学科议题中发挥作用。

《袁氏世范》的家训思想及其译介传播

袁周敏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语用学、话语与国际传播、语言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袁氏世范》历久弥新的基础

  《袁氏世范》自问世以来近千年不衰,在东亚以及西方传播并产生影响,其持久生命力源于思想特质、实用价值与文化适应性。该书以宋代社会现实为据,解析社会问题,从“睦亲”“处己”“治家”三方面为后代提供道德规范与告诫。虽然是中国古代传统家训,但是其所关注的家庭稳定、人际信任和生活秩序是各地区各时代人们的共同诉求,它承载着古代儒家伦理,力图为个人、家庭、社会提供规范和根基,成为连通古今的文化桥梁。

  《袁氏世范》历久弥新的基础由其实用性奠定。袁采以“训俗”为宗旨,关注生活具体问题,给出可行解决办法。如“治家”提倡因材施教,“睦亲”提议财产分配公平,内容触及传统社会基层要害,能够提供生活智慧。

  强大的文化适应性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在东亚文化圈,它在传入古代日本、朝鲜半岛以及越南等地后融入当地社会,吸引了当地不同阶层和群体借鉴其理念。在西方,它成为学者研究古代中国家庭史、社会史的“一手资料”,成为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文本之一。

  《袁氏世范》从最初的家族规范起步,渐次发展为跨文化跨地区能够得到普遍接受的文化标杆,其核心在于作品自身包含的务实态度与开放属性。袁采把深厚的儒家伦理转化为生活实践的指引,令“厚人伦、美习俗”的理念扎根于具体行动之中,这种知行结合的智慧是其跨越时代与地域的关键因素。在其海外传播的进程中,无论是在东亚还是在西方,此书都表现出优秀的文化适应力。作为中华传统家训文化的瑰宝,《袁氏世范》在向世界传播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活力。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5日 10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