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杜倩
“大家好,我是一名外卖骑手,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就业故事……”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三新”宣讲队成立活动现场,90后外卖小哥刘朋伟的分享赢得了阵阵掌声。
这是南京市青年思政工作“破圈”的一个缩影。
宣讲队里青春面孔更多了
刘朋伟所在的雨花台区“三新”宣讲队,57.1%的成员是90后,网络主播、自由画师、外卖小哥都成了理论宣讲的“新生力量”。
他们是南京宣讲矩阵的一角。2022年6月,南京市整合各方资源,成立“梧桐论语”理论宣讲联盟,目前由南京团市委牵头组建的青年讲师团规模已达325人,居全省首位,其中90后超过一半,每年开展宣讲超千场。
1991年出生的陆轶君是南京化学工业园热电有限公司员工,也是青年讲师团的一员。近年来,她尝试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写进讲稿,参加理论宣讲30余场。
在青春面孔不断增加的同时,南京还通过联盟、共建等方式,实现理论宣讲的广泛覆盖。南京创新打造15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覆盖10所驻宁高校和近百所中小学,做到教学科研、课程开发、教师发展等方面的深度协同。同时,南京持续深化与高校的“联学共建”,全市区、街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40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区级覆盖率100%,街镇覆盖率超75%,共同构建起“专家智囊+宣讲骨干+理论新锐”的宣讲矩阵。
“青言青语”让理论更鲜活
要让理论触及青年心灵,需要用“青言青语”把党的创新理论讲给青年听,使其可知可感。为此,南京坚持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进行理论宣讲:江宁区的青年宣讲小分队自编快板,把理论编成朗朗上口的唱词;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推出“信仰的种子”沉浸式剧本课,让青年在角色扮演中感悟初心;AR演播室、AI主播等新技术,更让抽象理论变得可视可感。
今年5月,机关青年干部演说能力提升训练营在鼓楼区举办,50余名青年理论宣讲骨干参加培训。南京市委宣传部有关同志以《理论宣讲如何“圈粉”?年轻干部的表达力与共情力训练》为主题进行专题辅导,助力青年宣讲员提升理论宣讲实效。
南京市还实施“宣讲季”制度,每2个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全覆盖宣讲活动。通过建立“定期会商+分众备课”的工作机制,每季邀请青年宣讲员参与宣讲课程设计、内容研讨等,真正为青年人量身定制“理论套餐”,确保内容贴近青年关切。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在南京滨江规划建设展示中心,通过沙盘、影像等,我了解了建邺区从江滩荒地到现代化城区的转型历程。”走在建邺区“生态滨江·活力建邺”青年学习社线路上,陶行知学校小学部青年教师陶祹深有感触。
为了让更多人在实地走访中,感受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陶祹还成为“生态滨江·活力建邺”青年学习社线路推荐达人,鼓励更多人去体验、去感受。
近年来,南京市将理论传播融入具体场景和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在体验中认知、在参与中认同。全市统筹各类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出五大主题十条精品线路,发布50个“四史”学习教育研学实践范例,评选红色研学精品课程,让青年在行走中感悟红色基因。
与此同时,基层的实践也不断推进。玄武区“许艾芳理论宣讲工作室”组织高校青年深入社区,开展“微宣讲+实践服务”;溧水区打造10个实境教学点,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青年们边学习农技,边深化理论认知;高淳区通过游园会、非遗展示、科技体验等活动,邀请高校青年担任“首席体验官”“城市设计师”,将理论传播融入城市发展与青年成长的双向互动之中……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8日 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