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8 05: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闵生裕(中国作协会员)

  刘亮程曾在文章中写到,他的小学老师喜欢爬到屋顶上远眺。孩子们快到学校时,远远地看见屋顶上有个烟囱,走近一看,原来是老师。学生到齐了,他边从房顶上爬下来,边说:“同学们,上课了。”放学后,老师又站在房顶上,目送学生们,看着大家走过荒滩。刘亮程说,他儿时也常常站在屋顶上向远方眺望。望的或许是东边的森林、西边的沙漠、南边的高山、北边的冰川,也可能是超越具体事物的某些抽象的东西。

  我们那儿把远眺称为“瞭”。小时候,放学回家,肚子饿了,家里没人做饭,在厨房也找不到剩饭吃,我便踩着梯子爬上房顶或草垛,朝母亲干活的地方瞭。这是对晚饭的惦记,也是对母亲的牵挂。

  放羊时,我也有瞭的习惯。每天早上羊出圈后,我先在家里与小伙伴玩一会儿。羊到了草长得茂盛的地方会走得很慢,如果路上没什么草则走得快。于是,我玩一会儿就上房顶瞭,若羊群消失在视野里了,我便不敢怠慢,撒腿朝羊走的方向追。长城的烽堠,曾经是用来瞭望敌情的,我每天放羊返回的时候,常常站在烽堠上往闵庄瞭。如果我家的屋顶上正升起炊烟,那么等我赶到家时,饭就做好了。

  父亲放羊晚归时,总是走在羊的前头。傍晚,母亲擀面,我在一旁拉风箱烧火。一大张面擀开后,母亲会说:“上房瞭一下你爹。”父亲走路的姿势很特别,左右撇着,尤其是披着一件棉袄或羊皮袄时,袄一摆一摆的,所以即使在二里地外,我也能认出他。我在屋顶上瞭,如果父亲离家近了,母亲就可以切面下锅了。

  在没有手机、互联网的时代,故乡的人们传递信息常常得靠吼。距离较远的两个放羊人之间要传话,会站在相对醒目的高处,比如烽堠、沙丘、高坡之上,这也是瞭之一种。若是超出了一定的距离,便以扬沙子作为打招呼的方式——远处如果有人向你扬沙子,你就应该向他靠近,他或许要向你传递什么信息。互相倾心的男女青年“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这时也会远远地瞭向对方,唱起信天游和酸曲。

  过去,出门乘车需要走十几里路赶到国道边的小站点等班车。过了这一趟,不知下一趟何时来。路边的高坡上有个庙,冬天太冷,我总是把大包小包的东西搁在路边,跑到庙里避风御寒,在这里也便于瞭从远处驶来的班车。远远地看见车,我就立即冲下高坡,若车已坐满了人,就跑回坡上,等待下一趟。

  这些年,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瞭”成了过去时,然而我仍常常想起自己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的情景,瞭父亲、母亲和自家的袅袅炊烟,瞭故乡的沟沟坎坎,也瞭向无垠的世界——想来,那是何其动人的画面。如今,天命之年的我,则在瞭那远去的岁月。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8日 15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