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民俗雅绎】
作者:小山(儿童文学作家)
霍童溪静静地流淌着。山脚下的兴贤村祖祠里,鼓声阵阵,犹如山岭的心跳。
我走进溪流边的村子,见到了舞狮的男孩吉宏。纤瘦的身材,一张娃娃脸有点儿严肃,穿着松松垮垮的黑色T恤衫,个头已接近成年人。吉宏走在前面,领我去他家。
兴贤村是个大村,古已有之。村里的民房充满了古意,窄窄的村路仿佛从古代延伸而来,小径上的青苔和野草就像《诗经》里的样子。村民基本上是一个姓氏,宗祠位于村里显著的位置。
吉宏家新盖的小楼结实而耐看。吉宏有一个自己的房间,里面是他做狮子模型的零碎。站在他家二楼的阳台上远眺群山,一个矮小的山头横卧着,有头有尾,似乎近在眼前。吉宏说,它的名字就叫作“狮子”。
吉宏和他的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热热闹闹地舞起了狮子,是有名气的线狮。我最初感受到线狮表演的美妙是在十多年前。一次在宁德参与作家采风活动,其中一项内容是观看非遗项目线狮表演。十几个成年壮汉在台上拉扯着长线舞动狮偶,在震撼人心的擂鼓声中,毛茸茸的大狮子左右腾挪、上下飞动,让我领略了民间艺术的趣味。而今我在兴贤村看到的,则是一个少年线狮队的表演,主角是一群自发投身非遗传承的男孩们,吉宏便是少年线狮队的队长。
吉宏说,最初对线狮产生兴趣,是在十二三岁时。那年元宵节的晚上,为了观看花灯,他步行从村子走到镇上,然而那晚最让他着迷的是成年人的线狮表演。回家的路上,他的脑子里冒出一个主意:自己也要舞狮子。想了便做,他动用自己的压岁钱,买来做狮偶的种种材料,慢慢地积少成多。妈妈支持他,爸爸也不反对。一年年的努力,终于成了气候,村子里的一伙孩子在他的带动下,也像模像样地舞起了狮。
那日,正巧赶上宁德本地的导演在此拍摄少年线狮队。为了再现线狮表演的英姿,这些孩子不仅当场舞狮,还把制作线狮的一个个步骤呈现给我们,我这才了解了这一民间艺术的堂奥。对于一群孩子来说,掌握这项技艺何其艰难。我跟着他们上山砍竹子,选择适合做线狮骨架的材料。毛竹采集到山下,经过锯、劈、烤等工序,再进行捆扎、裱糊、彩绘,而后制作出憨态可掬的狮子。
他们“发明”的狮子,不同于宁德传统的线狮形象,是可爱的布偶狮子的样貌。舞狮时,他们还在情节中加入了儿童故事,彰显兴贤线狮的特色。我用手摸了摸狮子那硕大的脑袋和毛茸茸的身体,感受到这些少年的童真。当他们从前后左右拉动绳线,让狮子们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地展示力量和种种情态时,我理解了为什么兴贤村的百姓那么喜欢看他们的演出。是这些少年,让古老的村落灵动了,活泼了,年轻了。看表演时,老人们脸上的笑容也如孩子一般生动。
此后,我一直关注着这个少年线狮队。不久,便看到他们走进校园,在学生中间展示这一民间艺术。他们还走出了兴贤村,到外地表演,每一次亮相,都让观者惊艳。他们那有别于宁德线狮的造型,也赢得了许多小观众的偏爱。保持一个线狮队的活力需要财力支持,这是显而易见的。村委会很难拿出专项资金对少年线狮队给予扶持,然而少年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以自己的热爱坚持了下来。就这样,我看着他们一年年地长大了。这一天,我从村里的视频号看到了线狮队的“青春形象照”,有几个小队员明显地长高、长大了——有着千年历史的线狮,愈发朝气蓬勃。
狮子这种动物并非我国原生,然而狮文化在中国可以说蔚为大观。狮子象征着力量与智慧,于是有了镇宅的石雕、石木上的浮雕、形象各异的吉祥物、各地的狮子舞……我特别高兴的是,宁德的线狮表演有了兴贤少年的加入——这群少壮之狮龙腾虎跃,为我们的乡村文化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8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