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跟着需求搞研究——四川大学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跟着需求搞研究——四川大学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9 04: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

  “我们的研究发现,用于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磷酸,选择性地保留某些杂质不仅能大幅节省成本,还对电池有益。”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郭孝东教授团队近期与一家磷化工企业达成合作,其研究成果应用后,预计为该企业在磷酸生产环节每年节省数亿元成本。

  这是四川大学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搞研究的一个典例。“十四五”以来,四川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以一大批既前沿又接地气的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通过系统构建‘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一体化创新格局,在高能级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团队和标志性成果产出方面取得系列突破。”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吴尧说。

  四川大学建立健全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加快布局急需、新兴、交叉学科,布局人工智能、碳中和、空天技术等国家战略急需研究方向。学校依托学科交叉融合成效显著、科研平台体系完备的特色优势,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截至目前,四川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已与16家领军企业在智慧能源、新材料、核科学等10个重点领域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

  在此基础上,一大批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团队迅速涌现。学校遴选89个科研团队,重点培育高水平成果和高层次人才。郭孝东领衔的磷基功能材料与新能源化工研究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我攻读博士学位时,新能源汽车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学校和导师的指导下,我坚定地选择新能源电池材料作为研究方向。”郭孝东说,“四川磷资源丰富,磷化工基础好,搞新能源电池材料研究大有用武之地。”

  郭孝东产出科研成果之时,恰逢四川大学启动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通过职务科技成果确权赋权、横向项目经费认可、兼职离岗创新创业等一系列举措,鼓励科研人员携科技成果与企业合作。

  “改革后,四川大学让科研人员拥有了明确的收益权。”吴尧说,以科技成果授权或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的新政策,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在给科研人员“松绑”的同时,四川大学还针对地方产业发展的难题,持续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和关键节点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搭建平台。

  截至目前,四川大学与四川省内11个市(州)达成合作,合作专项资金规模达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00亿元;在‌四川省政府主导建设的‌天府实验室中牵头建设天府锦城实验室,开展生命健康领域的前沿研究,在天府永兴实验室中牵头开展资源碳中和研究;与地方政府共建宜宾园区、青岛研究院、泸州产研院等高水平合作平台;与企业共同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成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9日 04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