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控制糖尿病 切勿忽视餐后血糖监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控制糖尿病 切勿忽视餐后血糖监测

2019-01-13 03:05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聊健康】 

  作者:郭晓蕙(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组长)

  过去的20年间,我国2型糖尿病呈爆发式增长。据统计,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居全球首位。由于目前该病还没有办法根治,因此需要患者积极治疗,以及改善生活方式,进行自我管理等。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监测血糖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风向标”。然而,很多人往往只重视空腹血糖,却忽视了餐后血糖的测量。事实上,餐后血糖升高,是导致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亟须引起重视。

控制糖尿病 切勿忽视餐后血糖监测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糖尿病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还会造成肾功能衰竭,导致失明及下肢截肢等,但很多患者对其危害认知不足,疏于管理和治疗,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却追悔莫及。

  1.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多为餐后血糖升高

  由于中国人的基因型、β细胞功能特点等因素,我国糖尿病患者更多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与此同时,中国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升高较多,还与国人爱吃粥、粉、面等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结构密不可分。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我国超过80%的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在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约50%的患者是“单纯”餐后血糖升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

  研究证实,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β细胞功能进行性降低,糖代谢异常始于餐后高血糖。而餐后血糖的升高,会显著增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以及慢性肾脏病等发生风险。但遗憾的是,餐后血糖监测常常被忽视,近半数患者餐后血糖未能达标。

  此外,很多人都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体检时,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就代表没有糖尿病的相关问题。事实上,常规体检只检查空腹血糖,无法对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人群及时诊断,这就使得很多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人群得以“蒙混过关”。而因此造成的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漏诊率高达50%。

  2.餐后两小时血糖对于控制疾病至关重要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们常说的糖尿病诊断指标,这三者是反映不同状态下的血糖状况。空腹血糖反映的是基础胰岛功能,餐后血糖反映的是负荷后的胰岛功能,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的是8周~12周糖代谢的情况,取决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在这三项指标中,餐后两小时血糖监测对于血糖控制至关重要。研究证实,餐后两小时血糖是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餐后高血糖还与血糖波动密不可分。血糖波动包括日间血糖波动和日内血糖波动,餐后血糖升高和低血糖构成日内血糖波动,但餐后高血糖是日内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餐后血糖管理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众多权威指南的认可。

  然而,与空腹血糖检查不同,对于餐后血糖的监测要在饭后两小时进行,因此,患者很难在医院中进行监测。这样一来,多数患者只能在家中进行自我监测。但让患者准确记录自己的情况有难度,还有很多人嫌麻烦不愿意做记录。加之餐后血糖不仅和药物相关,同时还和患者的饮食、运动等密切相关,因而,对患者尤其是缺乏自我血糖管理经验的新确诊患者而言,餐后血糖监测和达标具有更大的挑战。而医生每天要面对的患者众多,也很难记住每一个人的情况,因而亟须加强院外管理。

  3.测餐后血糖应从吃第一口食物开始计时

  正常人进餐后,血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应小于7.8毫摩尔/升,并且在下一次进餐前使血糖回到餐前的水平。

  如果餐后两小时后,血糖数值超过了7.8毫摩尔/升,但低于11.1毫摩尔/升,那就意味着你已经迈入糖尿病的大军中,可以诊断为糖耐量减低,属于糖尿病前期;如果餐后两小时血糖值高于11.1毫摩尔/升,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可见,7.8毫摩尔/升这个数值非常关键,是餐后血糖正常值的上限,一旦超过这个数值,就要积极进行防治和管理。

  需要强调的是,测量餐后血糖,计时应从吃第一口食物算起,到之后的两小时结束。有的人从进食中间开始计算时间,有的人吃完饭后再开始计算时间,这些都是错误的。这样测得的血糖值往往偏低,会影响监测结果。

  另外还要注意,糖尿病患者测定餐后血糖,还必须按照与平时一样的时间和剂量吃药或打针,进食的质与量也要与平时一样。有的人喜欢边吃饭边聊天,致使进食时间大大延长,在这种情况下,测得的血糖值也是不准确的。

  此外,将餐后血糖控制在什么范围以内,则要因人而异。一般而言,餐后血糖的目标值是不超过10.0毫摩尔/升。但对于新诊断、病程较短、年龄较轻的患者而言,因为预期寿命较长,为了更好的预后,餐后血糖应控制在7.8毫摩尔/升以下。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平时应平稳降糖,不可过快过猛,以免引起低血糖。无论是年龄高、病程长的患者,还是新诊断、病程短的年轻患者,血糖值都不能低于4.4毫摩尔/升。

  【延伸阅读】

  科技助力 将餐后血糖管起来

  当下,中国日益严峻的慢病挑战,需要集合各方力量共同克服,积极探索慢病管理新模式,提高慢病管理效果。移动医疗大有可为,已成为慢病管理的新趋势。

  在临床实践中,受到就诊条件、患者自身观念等因素的限制,仅有30%左右的患者会监测自己的餐后血糖。基于这样的挑战,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慢病关爱基金主办,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教育管理学组提供学术支持的“Power+中国餐后血糖优化管理项目”于2016年启动,该项目突破传统糖尿病管理模式,创新性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技术手段,撬动糖尿病患者管理进入“移动健康管理”新时代。利用新媒体的高效性与便捷性,项目在患者享受个性化血糖管理的同时,也让医生更加密切直观的监测到患者的血糖现状,为患者制定其血糖管理方案,使医患双方能够紧密的参与其中,让患者的餐后血糖管理因移动医疗而获益。患者借助该项目平台App,不仅可以轻松记录血糖数据,进而形成血糖档案,为医生个体化设定和调整血糖管理目标和方案提供依据,还能在线咨询专属医生。医生则可以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现状,还能通过该项目组织线上线下患者教育活动。

  日前,“关注慢病健康中国—Power+中国餐后血糖优化管理项目”2018年项目总结会暨2019年项目启动会举办,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兼救助救护部长周魁庆在会上指出,项目依托国家慢病支持政策,进一步覆盖更多不同层级医院、医生和患者。截至目前,已推动全国七百多家综合医院开展院内外餐后血糖优化管理,参与项目地区覆盖全国各个省份,其中包含400余家县级医院,占医院总数60%。项目向县级医院的深度发展,使基层医生与患者对于餐后血糖的重视程度提升尤为明显,医患双方对餐后血糖的认知和监测习惯都有明显改善。

  此外,郭晓蕙表示,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移动医疗更加灵活方便,为医患双方建立了很好的沟通平台,医患关系更加紧密,弥补了门诊就诊在时间和频率上的局限性,医患双方能够得到更好的沟通,彼此更加信任对方。

  (作者:田雅婷)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13日 06版)

[责编:王丽媛]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