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时代·大写的共产党员】
当“民警漫画家”的名号传遍大街小巷,他反复强调他的画作只是“绿叶”,画中的民警与百姓才是“红花”;30年民警生涯,在庄严的警服之下,他始终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纯真的心、儿时的梦、党徽的光芒——
画里绘人间温情 画外守一方平安
——记北京钟鼓楼之下的民警漫画家李劲松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 董城
2019年1月,北京市东城区北锣鼓巷居民小朱,在微信朋友圈晒了两幅照片。一幅照片中,一位民警手提冒烟的煤气罐,正穿过她家的门往外跑,一脸英武,动作矫健;另一幅照片中,是个大叔手握画笔,在画板上描绘着小巷的人和景物,脸上堆满憨憨的笑。
“这是同一个人!”小朱在留言区向朋友介绍。
第一幅照片记录的那一幕,是小朱家不慎着火后的情景,民警李劲松及时赶到,冲进火场,控制了火情。而在宝钞胡同、草厂胡同和许多纵横在钟鼓楼下的大街小巷,李劲松这个名字家喻户晓,是因为人们都亲切地唤他“民警漫画家”。
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安定门派出所,坐落在豆腐池胡同。李劲松1994年调来这里工作。当年他默默守护的巷子里的小孩,如今已为人父、人母,又牵着自己的孩子,走在宁静的巷道中。“李叔还是那个李叔”,从未离开。李劲松在这个派出所勤奋工作25年,与同事一起守护着安定门地区居民的平安。
一面是民警的英武形象,另一面说话俏皮、充满艺术气息。“这就是我们的老李!”派出所所长田辉说。
走进“李劲松漫画工作室”,一排排画作规整地挂在墙上,从墙脚到窗棂上沿,连成了片。老北京的风物、小巷的春夏秋冬、街巷整治的故事、民警的工作生活,活灵活现地记录在这些水彩画和钢笔淡彩画中。2016年至今,有关民警工作和群众生活的钢笔淡彩画,李劲松已作了130余幅,全部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1.画者的眼光
民警王金坤长期上夜班,负责辖区巡逻和案件处理。李劲松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细节——“长期上夜班的人,为什么皮肤晒得这么黑?”
长期绘画,让李劲松始终保持着“多一分观察”的习惯。他观察到,同事王金坤但凡在夜间接警,如果没有处理完成,他一定会牺牲白天的休息时间,在派出所仔细研究监控摄像头拍下的画面,再去现场寻找线索,顶着大太阳一直追踪。
李劲松的画作记录着警民的生活和小巷的变迁。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摄/光明图片
“王金坤跟我说,只有在现场,才能更准地摸索不法分子的心理和行为轨迹。”李劲松找到了答案,“长期在白天满大街跑,所以这个夜班民警晒黑了。”
李劲松被这样的敬业精神打动,他把王金坤画进漫画,取名《鹰眼》。在这幅漫画中,王金坤站在高处,眼神专注,俯瞰着钟鼓楼下他日夜守护的1.8平方公里的辖区。
社区民警与其他警种不同,面临的工作往往不是“大风大浪”,而是“千条线、一根针”的繁琐与艰辛,“辛苦程度老百姓难以想象”。用李劲松的话说,一片菜叶掉在两家人的门口引起的矛盾,也可能要花很长时间调解,都是自己辖区的群众,不能简单粗暴,要真诚、公正、耐心对待,调解并不比破案省多少精力,因为要付出更多的感情。
国旺社区的女民警孙淑英正是这样的践行者,她是社区安全工作的一把好手,也是家里的顶梁柱。
“一位女性,能把繁重又千头万绪的工作做好,还能把家人照顾得无微不至,我是做不到的。”李劲松佩服孙淑英“能顶半边天”,把她画进了漫画中。《消防检查》这个画作的名字很普通,画的内容是孙淑英在夜里检查消防安全的场景,也很普通。但画里画外民警们的汗水和他们对百姓的爱,如同这笔墨一样浓。
李劲松6岁开始学绘画,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训练,但一直保持这个爱好。他曾钟爱风景画,画中景是主体、人是陪衬。随着年华流逝、阅历增加,画中的人逐渐成为主体,景成了陪衬。“爱好与职业结合,是我一生的幸运。”李劲松感恩于民警这一职业带给他的荣誉感和丰富的绘画素材,也感恩本真的生活让他的画笔始终饱含深情。
李劲松漫画的内容、灵感多是来源于工作中真切的感受。图为社区民警利用休息时间为居民服务的场景。李劲松/绘
2018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万家灯火的映衬下,李劲松看到党员民警王国庆与2名街道干部一起,坚守在“党员守望岗”,三个人站累了就坐坐,坐冷了又站站,手冻得发抖但始终没有揣进衣兜。他当晚作画《党员守望岗》,三个小马扎,三张迎着风雪的脸庞,占据了画面的视觉中心。
“这是人间最美的风景。”李劲松说,“警民在画里,画在我心里。”
2.笔尖流出的情感
2018年7月的一天,李劲松上班竟然迟到了,原来他乘坐地铁坐过了站。从警30年间,迟到是极为罕见的情况,以至于派出所政委寇红都担心李劲松是不是生病了。
“我没生病,家里也没事儿。是我迷路了。”李劲松后来向同事解释道。在大家释然的笑声中,老李悄悄咽下苦涩。
“大爷,您坐吧!”那一天早晨,地铁车厢里,一个年轻姑娘主动给李劲松让了座位。
李劲松木然地坐下,一阵剧烈的酸楚从心中涌出。“大爷?是啊,大爷,没错。我已经56岁了!”李劲松不得不承认,即使再努力,他在电脑上整理案件也比年轻民警慢,手绘的漫画更是比那些运用高科技软件绘画的年轻人慢得多,他有时想不起刚拿的钥匙又挂在了何处、笔记本丢在了哪里。“我真的开始老了!”
地铁车窗外,色彩斑驳的广告栏在眼前不停穿梭,那些过往的活力、青春和意气风发,就这样被时光的列车抛在了远处。
李劲松,此时只是一个默默坐在地铁座位上的中老年人。他想起1988年离开部队时的情景,银行、工商、国企,有很多工作供他挑选,他毅然地选择了警察这个职业。“保家卫国、除暴安良”——小的时候,作为军人的父亲总在他耳边说起这句话。一辈子,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公安队伍,李劲松始终守护着这份儿时的梦想,从来没有动摇。
“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紧绷了一辈子,突然就要松懈下来。想起来就可怕。”他告诉记者,“当你没有事情可做时,你会很寂寞。”
漫画的内容、灵感来源于实实在在的工作和真切的感受,如果脱离实际工作、真实体验,他很难用画笔来表达感情。“那种依靠想象,或者对照着一幅照片作出来的画,跟我画亲历过的事、接触过的人,是完全不同的。”李劲松说。
“退休后,我还能画得出他们吗?”地铁上,他努力地回想着那些美好的瞬间:凌晨4点半在巷子口忙碌的清洁工向他打招呼时的笑容;三伏天同事们在街头巡逻时挥汗如雨的模样;还有寻常日子里老百姓的一句问候、一声道谢和民警生活的酸甜苦辣、点滴平凡。
想着想着,地铁列车过了站。
与记者再次见面时,李劲松早已整理好心情。他制作了周详的绘画计划表,准备利用休息时间尽快执行。
在这份计划表的名单里,有曾经与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公安英烈肖俊京,有积极工作而把腿伤治疗一再延迟的90后民警井国平……他要用退休之前的时光和未来更长的日子,描绘这些曾与他相遇的可爱的人,用画笔记录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挫折与奋进、温柔与坚强。
如今,派出所的晨会上,政委寇红看到的李劲松,如同那个曾经的小伙子,充满活力,意气风发。
3.群众授予的“勋章”
2019年1月12日,对李劲松和所有北京市的民警来说是个大日子,“2018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的最终评选结果在这一天揭晓。
“就你这俩勋章,是不是有点儿可怜呐?”一大早,李劲松的妻子在帮他整理着装时,调侃起来,“我看那些年轻民警,功绩那么多,勋章都数不过来啊!你选得上吗?”
“是啊,我也觉得忒寒碜。”最美警察候选人李劲松说,“哎,丢脸就丢脸吧,反正我老脸一张,去给年轻人鼓鼓掌吧。”
红着脸,李劲松走进会场。一抬眼,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的老民警徐占胜过来打招呼:“劲松,我的是二等功,是不是得被人笑话啊。”
“老哥,您比我强,我的只是三等功!”李劲松找到了座位坐下,脸发烫了。
他们都明白,社区民警的工作不容易出成果,不容易出彩,在这么多优秀的民警当中,能成为最美警察候选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谁也没有想到,两位双鬓斑白的老民警,都入选了!
更让李劲松意外的是,上台为他颁奖的“神秘嘉宾”,是住在自己辖区内豆腐池胡同的张桂英大妈。张大妈已经70多岁了,是热心的社区志愿者。过去的很多年,李劲松与张大妈搭档过无数次,他们一起在清晨守护孩子们上学的路,在夜里巡查辖区内的胡同小巷,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挨家挨户提醒居民注意安全。
“那天,张大妈戴了一条鲜艳的红围巾上台。”李劲松难以忘记。
“劲松,这个奖杯是组织上给你的,是你应得的!”张大妈把奖杯递给李劲松,又从脖子上取下了围巾,对他说:“大妈个人还要给你一个礼物,大家伙儿、我们所有居民都感谢你!”
说完,张大妈用颤抖的双手把红围巾戴在李劲松的脖子上。
千言万语、千恩万谢、千辛万苦,事先准备的话语碰上突然袭来的感动和回忆,几股热流杂乱地拧成团,堵在李劲松的胸口,让他一句话都吐不出来。他抬起手臂,郑重地向张大妈敬了个礼。
台下的人都屏息凝神,静静地望着这动人的一幕。
李劲松的眼圈红了,他抿着嘴,扬着头,不让眼泪掉下来。干了30年民警工作,与歹徒搏斗受伤时没有哭过,受到群众误解时没有哭过,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哭过,他始终是那个坚强又不乏幽默、勇往直前的“拼命三郎”。“男子汉,不哭!”
在回家的路上,李劲松手捧着组织给的奖杯,和群众给的“勋章”——那条鲜红的围巾,眼睛一直看着车窗外,久久没有说话。
他的妻子打破了沉默:“老李,我看见你掉泪了。”
扫描二维码,看民警漫画家李劲松更多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