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奋进新时代·2019新春走基层的故事

奋进新时代·2019新春走基层的故事

2019-02-19 03:45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新春走基层,不仅是新闻战线的响亮品牌,也已成为每个春天属于广大记者的“特别行动”。每每这一时刻,我们既倾听,又抒怀,既回眸,又憧憬,那一场场相遇或者重逢就是最温情的见证。我们用脚力丈量大江南北的火热土地,用眼力观察城市乡村的可喜变化,用脑力捕捉经济社会前行的不竭动力,用笔力描绘奋斗路上的美好前景,那一件件作品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今天,来自光明日报的8位记者邀您一同看我们行过的路,听我们心底的歌——

  太湖水清生活美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洞庭东西山属于东太湖流域,两万四千多顷碧波间点缀着大大小小50多座岛屿,春和景明,桃红柳绿。不仅好看,东太湖还是苏州人的“母亲湖”,苏州城80%的饮用水取自东太湖水域。因此,说“天堂苏州”之美在于太湖美,一点也不为过。

奋进新时代·2019新春走基层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苏雁在东山镇太湖村村委会采访蟹农周荣根和密奇峰。席时超摄/光明图片

  苏州如何永葆太湖的青春美丽?有着180公里太湖亲水岸线的吴中区担着重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吴中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率先在江苏省探索板块、干部差异化考核,对环太湖地区不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引导村镇把工作重心放到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等方面,并在苏州市级层面的推动下,创新性实施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机制”。2018年4月13日,苏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海洋渔业局发布《关于太湖围网拆除的公告》,决定拆除太湖苏州行政区域内水域围网,以还太湖清澈水质。

  在这个大背景下,记者将新春走基层的地点选定在了吴中区东山镇东太湖流域。1月22日,记者来到了东山镇太湖村村委会,首先见到的是刚洗脚上岸的蟹农周荣根。20多年湖里劳作,这个冬天骤然闲下来,让周荣根有点不适应。去年5月,接到村委会的拆除围网通知后,周荣根失眠了,14岁就跟着父辈在太湖里捕鱼,养蟹养了整整23年,从感情上讲实在舍不得上岸。但是经过反复考虑,3个月后,他还是在围网拆除合同上签下了名字。

  正和周荣根聊着,蟹农密奇峰来了。这是一位脑子“活泛”的70后蟹农,他用2008年第一次围网拆除的补偿款投资了农家乐。“第一次围网拆除后,我感觉太湖治理会一直持续下去,必须转型。”密奇峰对自己的决策很满意。

  在密奇峰的邀请下,记者和周荣根一起来到他的农家乐参观。这是一个占地8亩的庄园式农家乐,成为吸引游客的另一个“卖点”。最忙的春季和秋季,农家乐一天要接待200多桌客人。

  记者问周荣根,为啥这么爽快地在围网拆除协议上签了字?他呵呵笑:“哪里爽快了,也是思想斗争了好多时日的。这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东山渔民祖祖辈辈靠太湖吃饭,我女婿在山坳里还开了民宿,要想生意好,还不得让太湖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游客住下来呀。只有太湖美了,子子孙孙才能过得更好。”

  淳朴的周荣根,灵活的密奇峰,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太湖边的蟹农,因为对“母亲湖”太湖深厚的情感而作出了同样的选择。今年4月底,吴中区东太湖2.7万亩围网水面将全部完成拆除。水体清澈、碧波盈盈的太湖,将是对老周们最好的安慰和最大的回报。

  在故乡感受乡村振兴的温度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如今,“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一个热词。深入乡村一线,能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温度。我老家在鲁南一个小山村。每次回乡过年,我总能感受到家乡农村的新变化,那些变化让我这个游子怦然心动,有些甚至超出我的想象。

  先说乡村“厕所革命”。这看似小事,实则是纠正千百年传统旧观念的大事。往小了说,这是改善每一个人的如厕环境,往大了说,这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大事。家乡农村三年前已完成旱厕改水厕工作。伴随着“厕所革命”而来的,是垃圾分类、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的全面推进。总之,人们更爱干净了,乡村环境也更靓了。

  农村也堵车。春节期间,农村堵车的新闻并不少见。新闻中的故事,在我的家乡也真实地发生着。大概十年前,买车还是家乡很多农民不敢想的事情,可如今几乎每家都开上了小汽车。今年农历大年初一,我们村口的路上竟然出现了交警的身影,原来是因为车太多,堵得厉害,不得不请交警来疏解交通。此情此景,让我有种置身京城的感觉。

  村民讨论起“学区房”。春节回到村里,跟几个正在谈婚论嫁的年轻人聊天。他们有的已经在城里买了房,有的正准备买——如今,在我的家乡,在城里有套房子,似乎已成为农村年轻人结婚的标配。让我吃惊的还不是在城里买房子,而是那些年轻人几乎都把“学区”作为买房时考虑的重要条件。如果说买房买车说明农民们腰包鼓了,那对“学区房”的讨论,则反映出如今农村人对下一代教育的空前重视。这种观念上的变化,或许比农村硬件条件的改善更有意义。

  上述我在故乡农村的所见所闻,正是中国乡村近年来快速发展变化的缩影,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实践的生动写照。或许再过些年,我回到家乡农村不会再有上述诧异感,因为那时,几千年来横亘在城乡间的差距已被消除。愿那一天早点到来。

  家的温情在回归

  光明日报记者 方曲韵    

  今年新春走基层,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浙江省乐清市,以一个归乡人和新闻人的视角重新观察这座沿海小城,明显感受到了文明新风带给家乡的新变化——过年没那么累了,家的温情在回归。

  这样的变化在农村更为显著。大年初二上午,我来到了乐清市淡溪镇寺西村家宴中心,一场家宴正在紧张筹备中。如果不是门口寺西村家宴中心的招牌,我很难将眼前这场温馨典雅的宴席与记忆中的农村酒席联系起来。过去,农村的红白喜事排场大,炫耀攀比之风盛行,一场酒席下来,老百姓往往不堪重负,还容易滋生新的社会矛盾。现在,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有了集中办理各类宴席的固定场所,开销省了,矛盾少了,家宴的重心也从“宴”变回了“家”。

  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农村流传了几千年的风俗礼仪背后,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传统和精神价值在维持这种秩序。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乡村正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乡村的百姓一方面在生活方式上逐渐与现代社会接轨;一方面依然保留了乡土社会的情结。因而,尊重“礼治”始终是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前提。

  如今,乐清大力推进的农村家宴中心建设,正是用一种柔性的方式,在现代和传统中找到了一个连接点,为乡村构筑起了一个个公共文化空间,使之既成为维系亲情的场所,又成为涵养文明新风的窗口。同时,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精细化管理,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利用好原来已有的文化礼堂等惠民场所,构筑起当代农村文化生活的一道新景观。

  通过推进移风易俗改革,旧礼仪中的核心价值观被保留了下来,繁杂冗余的形式被扬弃了,新的礼仪秩序正在形成。这种礼仪秩序既充分尊重了乡情和人性,又赓续着中华民族悠久绵长的文化传统。

  看曲艺 唱新歌

  光明日报记者 张云    

  我的家乡河北省保定市,历史悠久,于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保定也是河北的戏曲之乡,河北梆子、保定老调、评弹、单弦、快板等曲艺形式,不仅是声名在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融入保定人血脉中的文艺基因。要说过大年,怎么能离得了一台好戏?

  农历腊月二十九天气忽然由晴转阴,体感温度骤降,萧瑟的北风冷得刺骨。保定艺术剧院艺术团在军校广场上的综艺演出还能如期举行吗?

奋进新时代·2019新春走基层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张云在河北保定军校广场采访前来观看“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贺新春惠民演出的市民。张树国摄/光明图片

  提前半个小时,我到达了军校广场,远远地就看见广场中间红色的演出舞台以及舞台旁边正在做准备的演职人员。艺术团团长张涛台上台下奔走,最后确定节目顺序;艺术总监李杰一边调试音响设备,一边用歌声吸引广场上的游人;好邻居舞蹈队的阿姨们平均年龄达60岁,贴着暖宝宝和膏药在寒风中互相打气;而主持人兼歌手王丽娟早就站在舞台边,认真地准备着自己的主持词……虽然气温逼近零度,但大家热火朝天的精气神儿已将寒冷融化。

  王丽娟告诉我,艺术团每场活动她都是主持人,每逢节假日总是格外忙碌,尤其临近岁末年初要到保定各地去慰问演出,只有年三十晚上能回家吃个团圆饭。

  在舞台旁边,我见到了团里另一位男声歌手闫成海,他将要登台演唱的曲目叫作《油条哥》。据闫成海介绍,这位“油条哥”是保定家喻户晓的油条大王刘洪安,他炸油条用的油一天一换,油条放心又好吃。这首《油条哥》就是根据刘洪安的故事创作而成的,说着,闫成海哼了起来:“哥炸的是油条,你得到的是承诺;哥炸的是油条,你感受的是道德。”

  像军校广场上的这台好戏,只是“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贺新春惠民演出的一个缩影。春节期间,在保定市区的直隶大剧院、保定大剧院、关汉卿大剧院以及远近社区、村镇的大舞台,一共有130多场演出活动,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节目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什么是幸福感?我看见台上,演员拿出自己看家本领敬业地表演;台下,观众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高声喝彩。北风凛冽,却丝毫抵挡不住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古城人民的日子,就在这歌声里越唱越美好,越唱越红火。

  在这里,有红火的基层画卷

  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离开家乡,才更了解家乡。

  每一年的新春走基层,都会有惊喜。红红火火的各类元素,构成了新时代的基层画卷。这和我们在各种发布会、研讨会上感受到的好像不太一样,但似乎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印证、解读、注释着中国的发展,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看到了政策落地的模样。

  在这里,有一群为地方文化研究和传承作出努力的民间学者。六年前,我去采访了竺岳兵,他从1990年的时候提出“唐诗之路”的概念,二十年多来一直致力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现已步入耄耋之年,仍然笔耕不辍。2018年的浙江省两会上,“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在这里,有一群务实肯干的基层干部。在春节放假前一天,他们还邀请了杭州的专家团队前来探讨新的一年如何做好政府创新服务的问题。正月初五,企业开工,乡镇干部们又开始出现在车间厂房。

  在这里,有一群追求美好生活的百姓。西瓜节、茶文化节、摄影节、乡村春晚,让乡村的民俗文化活了起来,“美丽经济”火了起来。书法、诗歌、琴画、茶道,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开始关注、喜爱传统文化,他们送孩子参加国学体验营,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播撒。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每一个家乡的变化,汇聚成中国的发展。

  在这片田野上,人勤田肥,望得见四季。

  用现代方式记录传统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一到年根,满眼的红色,满怀的喜庆。但只有在这红纸上写上中国汉字,这祝福才生动起来,这年才有味,才是中国的新年。

  新春时节,记者走入北京一零一中学,看陈昂老师写春联,就如同回到了儿时。

奋进新时代·2019新春走基层的故事

  1月24日,光明日报“新春走基层”小分队成员走进北京一零一中学,采访学校历史教师陈昂(左一)。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摄/光明图片

  那时,过年家里必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贴春联。当然,自己家写就一副春联是最好的了。我的任务就是看父亲或者哥哥写完字,把熬好的糨糊,满满地涂抹在春联纸的背面,踩上凳子,贴好,顺平,一切完备妥当,然后就是等待,等待新年的来临。

  如今,传统文化走进更多的校园,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书法,爱上传统文化。放假前,一零一中学组织了迎新纳福春联大展,敞亮的阳光大厅挂满学生的作品。冬日的暖阳从阳光大厅的玻璃上投射下来,照在学生们写的一副副春联上,甚是壮观。

  年底,陈昂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写春联。当工业化让一切来得快捷方便之时,人们对那种亲力亲为多了一份亲切和眷恋。墨汁在纸上的流动,幻化成祝福的汉字,蓬勃的心情也在空中飞扬。

  不管收获多少都要回家过年

  光明日报记者 刘嘉丽    

  每个人的行囊,或许都有一份礼物,是归家的人们给长辈、给爱人、给孩子带去的惊喜。这些礼物当然会给家人带来快乐,但家人其实更关心在外的亲人这一年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那不同年龄的人都有什么收获的故事和家人分享呢?

  春节前夕,我和同事常莹拿着相机和话筒来到了北京南站,恰好赶上了学生放假高峰。在候车大厅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背着书包、拉着行李箱的年轻人。谈到收获,他们都马上对着镜头侃侃而谈,一年中学了各种知识,取得了各种进步,如数家珍。

  中年人的反应很不一样。他们多是在北京成家立业。“这一年收获了一个可爱的宝宝。”提到这,一位男士的笑容立刻浮现在脸上。

  老年人又是另一番心境。一位带着孙子的大爷听到问题后有些不好意思:“也没什么收获,这一年就在北京带孙子了。孩子有什么事,我们就来帮帮忙。”说完后,爷爷看着孙子笑了笑。

  不论是多大年纪的人,在采访结束时被问到“还想对家人说什么”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希望亲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大家说的话不尽相同,但孝老爱亲的文化传统早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不在现场采访,就在去采访现场的路上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9年的新春走基层,始终有各种感动鼓励着我。

  1月20日,在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热依汗古丽·热合曼的春运故事,再次让我感动。她是一对维吾尔族夫妻养大的弃婴,去年大学毕业后践行了自己当初的诺言:回新疆工作。我20日晚乘飞机到伊宁机场,再坐80公里汽车到霍尔果斯铁路口岸,休息不到6个小时,就跟着热依汗古丽·热合曼的班组上班了。待采访结束时,已经是中午1点了。立即动身坐车赶到伊宁机场,回到乌鲁木齐市,已经是下午5点半了。19个小时,奔波1500公里,写就了《光明日报》今年新春走基层的首篇稿件《“汗汗”的第一个春运》。

  大步车站是兰新铁路上的一个小站,因为地处百里风区核心区,今年春运后,它将再无人值守。这不仅是组织对职工的关爱,更体现了我国科技的发达。小站是新疆铁路“五种精神”的发源地,想去采访,十分困难,因为这里每天只有一辆运送铁路职工的通勤车可以到达,700公里的路途,需要8个半小时。来回奔波17个小时,1500公里,就有了第二篇稿件《小站铁路人》。

  农历大年三十,我上了乌鲁木齐到和田的列车。车过吐鲁番,列车里的春晚正式开始,车厢里立即有了浓浓的年味,大家唱歌跳舞,写书法,包饺子,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幸福欢乐的氛围感染着我,采访,采访,还是采访。等从库尔勒赶回乌鲁木齐时,夜幕早已降临。14个小时,我走了1000多公里,写了稿件《“民族团结一家亲号”上的“列车春晚”》。

  去和田地区洛浦县采访社火巡游,来回4100公里,《社火巡游闹新春》报道了和田洛浦各族群众欢乐幸福欢度春节的美好生活。

  新春走基层,奔波8000多公里,很苦很累,但收获满满,心里很甜很幸福。

  如果说是什么让我如此不知疲倦地奔波在一线,是因为这些采访对象永远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让我永远记着一个记者的职责:走到、看到、想到、写到。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9日 10版)

 

[ 位置: 首页> 光明日报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