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一座城市的时代坐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上海路径(上)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一座城市的时代坐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上海路径(上)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4-21 02: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徐丹鹿 尚杰 曹继军

  上海总让人耳目一新。

  4月14日,上海赛车场,伴着引擎的轰鸣和车迷的呐喊,英国车手汉密尔顿捧得他的第六个F1中国大奖赛冠军。这是自1950年F1首次举办以来的第1000场比赛,这场“千站之约”令世界顶尖车手兴奋不已。而连续第16年举办F1赛事的上海,则以专业的赛事组织、日益成熟的赛车文化和产业经济发展,为这一国际性大赛打上“中国烙印”。

一座城市的时代坐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上海路径(上)

从上海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俯瞰浦江两岸。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北京时间4月10日21时,一场世人瞩目的发布会在全球六地同步举行,中国上海是举办地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捕获的首张黑洞照片公之于世,长久以来“活在传说中”的黑洞显露真容。全球2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了此次黑洞观测项目,中国大陆16名学者中,8人来自上海天文台。可以说,在这项划时代的科学研究中,上海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介入,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

  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上海从不缺少高光时刻。全球首发、世界首创、最新、最潮……这座城市早已不耽于享受高光带来的优越感和满足感,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追求卓越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希望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殷殷期许。

  与新中国70载峥嵘岁月共成长,见证、参与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一种独特的“上海视角”已然内化为城市的胸襟:置身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格局中去考虑问题,从全球与国家来透视城市自身发展。

  ——上海的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是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上海。这是时代为这座城市定下的坐标。迈向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背景下,这一坐标更加清晰。

  ——面对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课题,上海如何继续当好排头兵、先行者,找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并在全国带头探路闯关,交出“上海答卷”,这是历史赋予的新使命。

  高质量发展的“高”,体现在哪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落脚在哪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和瓶颈如何突破?上海正拿出中流击水的勇气、爬坡过坎的韧劲、翻山越岭的毅力,脚踏实地、专心致志,奋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传奇。

  用更高的站位倒逼自我提升

  上海,是理解中国的一扇门,也是在中国“看见”世界的重要窗口。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一盘棋中始终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从经济总量看,上海的GDP从1949年的36.7亿元,到1978年的不足300亿元,2018年达到3.27万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2018年上海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大关,首次达到发达经济体标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也开启了一个发展的新起点。

  “上海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近1/10的财政总收入。”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应勇说,上海正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能源、土地等消耗,支撑推动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增长。

  数字背后,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高质量,意味着结构更加合理、投入更少、效益更高,高质量的发展也将是可持续的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韩汉君研究员如是评价。在他看来,上海高质量发展之所以态势稳健、成效突出,源于上海率先转型发展。

  2008年,上海GDP在连续16年两位数增长的高速下,突然减速,当年增速慢于全国。此后连续6年间,上海GDP增速均低于全国。2015年以来,上海经济增速逐步追平全国速度,略有赶超。2018年,上海以6.6%的GDP增速,再度与全国持平。10年间,上海承受着发展模式转型带来的阵痛,主动将经济增速减缓。转型升级的战略定力,与当前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一脉相承。

  如今的上海,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服务业占比是有力的说明: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8%,到目前稳定在70%左右,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研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上海还明确提出,上海不能不要制造业,而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不能低于25%。

  新动能正在加快形成。包括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内的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1%。

  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一定的经济体量和发展速度的支撑。上海绝不是不要GDP,而是不唯GDP,要追求“更高质量的GDP”——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上海市委就明确这一共识。

  上海需要开掘发展的新动能,审视各项工作的“坐标”,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调配资源,向更大空间提供服务辐射,用更高站位倒逼自我提升。

  增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令上海新一轮发展如虎添翼。三大任务连同进口博览会,共同构成上海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支撑。

  在进口博览会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刘福学信心满满:“第二届进口博览会招商更加注重质量,希望在吸引更多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的同时,推动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小企业参展,为首发产品和最新科技提供平台。”

  在浦东国际人才港,全新上线的自贸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网通办”服务平台,让外国人一次申报,就能实现体检预约、工作许可申请和居留许可“一表申请”。“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已在这座城市深入人心,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被视为最持久、最强劲的制胜之道。

  在金山枫泾镇,“科创、农创、文创”被引入水乡古镇更新。相距不远,金山廊下、吕巷、张堰与浙江嘉兴广陈、新仓五镇“抱团建群”,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建设启动,255平方公里的田野共同组成探索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

  上海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走到今天的,继续往前走,靠的是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一再强调:“上海要始终坚持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局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

  将上海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四个放在”,是这座城市坚持如一的方法论,成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点。

  用更厚的创新“浓度”激发活力

  上海有一个“魔都”的绰号。

  “魔都魔都,应当到处是想创造、能创造、善创造的干部和群众,应当充满了先进的思想、优秀的作品、神奇的科技、震撼的工程……应当持续不断地创造发展的奇迹、涌现英雄的人物、演绎动人的故事。”李强这样描述他所理解的“魔都”。

  “魔都”的魔力在于创造。富于创造,正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4月18日,浦东开发开放迎来29岁生日,一部名为《寻药记》的动漫视频刷了屏。视频的主角是浦东的一张“创新名片”——张江药谷。在药谷孵化器,实验室扫码共用,不用自建实验室、不用买设备,只要有研制新药的点子,背个包就能来药谷创业。张江药谷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新药创制成果最突出的基地之一。

  在提高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做文章,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练内功,瞄准科技前沿,聚焦关键领域,尽早取得重大突破——正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上海,更加自觉地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不断提升创新的“浓度”。

  2018年11月,上海光源二期首条光束线站顺利出光。随着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平台等新一批大科学装置陆续启动建设,当今世界最密集的大科学装置群能级持续提升。

  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诞生、5G网络建成并试用……《2018全球科学家“理想之城”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受访的全球科学家认为,未来10年,上海在全球创新城市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参与创新不问出身。特斯拉超级工厂来了,微软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来了,阿里、腾讯和百度都来了。国内外的巨头,不约而同将新技术、新业务、新产品布局在上海。前不久,上海市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在杨浦长阳创谷投入运行,这是上海首个由民营企业牵头发起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民营企业与政府部门同船划桨,营造创新生态。

  今年3月底,上海科改“25条”在期待中落地,围绕“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等根本性问题,推出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发展、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活力、改革优化科研管理等举措,尤其是在优化制度供给上有更大突破,让上海的创新“场效应”越来越强。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正在打造的科创中心之中,既有大科学设施和大科学计划,也有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培养出大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创新企业。”

  创新的基因本就植根在这座城市的文化中。肩负使命担当的上海,更将创新的目标定得长远,沉潜钻研,久久为功,探索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圈。敢创造、善创造的上海,要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跑出加速度。

  用更暖的城市“温度”凝聚人心

  扬州人吴兴祥在上海愚园路1088弄弄堂口的梧桐树下修了20年鞋,去年年底,他的修鞋铺子搬进弄堂里正在改造的“愚园公共市集”,有了遮风挡雨的屋顶。

  “愚园公共市集”原是一处老校舍,在改造升级中保留了社区生活的烟火气,上海人喜欢的早餐大饼油条和馄饨水饺都在,居民们离不开的小修小补铺位也有,还有活动丰富的社区美术馆,成为集“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于一体的社区公共空间。

  愚园路是上海中心城区1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愚园路1088弄的变身,代表了这个百岁街区的城市更新理念。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世樑向记者介绍。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去年考察上海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提出要求,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

  绣出精细化品质,需要耐心、细心和巧心。从社区到街面,从水上到岸上,从天空到地上,从硬件到软件,上海全覆盖、无盲区地抓整治和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哪里有民生“痛点”,哪里就是治理发力点。“老、小、旧、远”四个民生问题,摆在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案头。“老”,重点是加强养老服务;“小”,重点是发展托育服务;“旧”,重点是加快旧区改造;“远”,重点是帮扶郊区困难农户——上海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个城市没有个性,就没有了灵魂。一个城市没有温度,就失去了根本。上海的特色不仅体现在摩天大楼,更体现在梧桐树下的小洋房、里弄小巷的石库门。“微设计、微更新、微治理”——徐汇区在衡复风貌区保护整治工程中,首创“社区规划师”制度。近年来,同济大学30多位规划、设计、建筑领域的专家,在杨浦、浦东、静安、徐汇、虹口等上海十多个区担当起“社区规划师”。设计带来的奇妙力量,激活了社区之美,也盘活了更多人参与社区事务的向心力。

  眼下,上海这座城市的金名片——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越发鲜亮。“作为一个由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现代文明滋养的城市,上海把求真务实、精耕细作的精神贯穿到了改革开放之中。”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说。这种品格和情怀,也成为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支撑。

  人们期待,上海会带来更多惊喜,给世界、给中国,也给自己。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21日 01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