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践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记湖北省来凤县离休干部张富清
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夏静 张锐
95岁的张富清老人是湖北来凤县的一名离休干部,在许多人眼里,他与其他老人没什么不同,可事实上,他是一名有着卓越战功的战斗英雄。
时光回溯到71年前,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一名革命战士,他当过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炸掉敌人4个碉堡。
张富清(左一)为官兵讲述当年参加永丰战役时的战斗经历。朱勇摄/光明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张富清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到湖北省来凤县工作,从此,他将荣誉封存心底,埋头为人民服务。直到去年年底,湖北省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人们才知道张富清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的赫赫战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党指到哪里,我就坚决打到哪里”
在张富清的书桌上,平整地放着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翻开书页,上面满是老人阅读时做的红色圆点和波浪线的标记。在一段文字旁,老人写下批注:“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
这批注正是张富清老人的真实写照。
张富清是一个拥有71年党龄的老党员,他说,自己1948年在入党时宣誓要“永远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我就坚决打到哪里”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那时,不分白天黑夜,几乎天天在打仗行军。”张富清回忆,1948年6月至9月期间,他参加了壶梯山战役,攻下敌人碉堡一座、打死敌人两名、缴获机枪一挺;在东马村消灭外围守敌,占领敌人一座碉堡,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在临皋执行搜索任务,发现敌人后即刻占领外围制高点,压制敌人火力,完成截击敌人任务。
接触过张富清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名老党员的一片赤诚。来凤县县委巡察办主任邱克权表示,1954年12月,张富清从军委航空速成中学以优异成绩毕业,恰逢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干部,张富清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前往湖北西部恩施地区最偏远、最困难的来凤县工作。就是在那个冬天,张富清用一块红布将革命战争年代用生命换来的勋章包好,与证书一起装进一口皮箱中,从此封存了那段戎马倥偬的岁月,也封存了那些非凡的功绩和名声。
当年,张富清从武汉出发,沿长江溯流而上,背着简单的行装,爬上陡峭的巴东码头石梯,顺着崎岖的山路一路向西。怀着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坚定信念,张富清长途跋涉了整整一星期,才来到来凤县。
“不计较个人得失,坚决完成任务”
不论是当年在战场上战斗,还是转业到来凤县工作,张富清都没有忘记自己所坚守的信念,他说:“有了对共产党的信念,一心就想为党为人民而战。”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是当时来凤农村的真实面貌,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来凤经济凋敝、民生困难,县城也仅三街九巷5000余人,建设和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
面对新的困难,从革命战争年代走来的张富清没有丝毫退缩。
时光倒回1948年11月,为配合淮海战役,西北野战军发起了冬季攻势,张富清所在的部队在陕西蒲城以东25里处的永丰镇发起进攻,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间换了8个连长。部队决定成立永丰战役突击连,张富清成为突击连的突击队员。27日夜里,张富清和两名战友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他第一个跳下城墙,与围上来的敌人激烈战斗。据张富清回忆,在交火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狠狠砸了一下,但他根本来不及细想。战争持续到天亮,直到永丰城被收复,张富清才意识到自己受了伤,满脸是血。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他的一块头皮掀了起来。那一夜,张富清炸毁了敌人两座碉堡。
张富清将这样一种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劲头带到来凤县。当时,国家正在大兴工业,合作化运动刚刚起步,他一头扎进城关粮管所的工作中,几乎天天加班加点。为了保障城市人口粮食供应,张富清忙得抽不开身,母亲病危,他没能见最后一面。每每想起这件事,张富清的心里总是很难受,但他对家人说:“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工作任务重,我干好工作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尽孝。”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世纪60年代初,张富清调任来凤县三胡区副区长。“那时候他做领导,总说要完成任务,只有先从自己身上‘开刀’。”张富清的妻子孙玉兰对当年离职印象深刻,她说,随着精简退职工作开展,丈夫动员自己从令人羡慕的供销社离职。孙玉兰辞去供销社工作成为手工业社社员,靠做缝纫补贴一家六口的生活。
无论在哪个岗位,张富清都保持着军人的作风,他说:“军人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个人得失,坚决完成任务。”68岁的田洪立曾与张富清在卯洞公社共事4年多。田洪立告诉记者,当年公社班子成员分配工作片区,张富清抢先选了最偏远的高洞片区,那里不通路、不通电,是全公社最困难的片区,“张老为人正派,从不倚老卖老、夸夸其谈,工作中总是挑最困难的任务,但从未听张老讲过去打仗的经历”。
在高寒之地高洞的那段岁月里,张富清办事靠走,喊人靠吼,每天走10公里山路上班。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连续4个多月与当地百姓一起吃住。120多个日日夜夜里,抡大锤、打炮眼、开山放炮,张富清和群众一道苦干,在国家没有投入、没有专项征地拆迁费用的条件下,在海拔1000多米的悬崖绝壁上修通了一条公路,圆了高寒山寨土家苗族儿女的世代梦想。
“比起从前,我们已经很幸福了”
在来凤县几十年的时间里,张富清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县建行工作,直到1985年在县建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他除向组织如实填报个人情况外,从未对身边人说起过去战功。
张富清珍藏着一个打满补丁的搪瓷缸,上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老伴孙玉兰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从1954年开始,这个搪瓷缸被补了又补,如今已不能再用,他就把搪瓷缸妥善保存起来。
来凤县县委巡察组组长张健全是张富清的小儿子,如今已57岁,他只知道父亲当过兵。要不是2018年底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采集退役军人信息,他也不知道父亲那些赫赫战功——
陈旧的报功书上清晰记载着:“张富清同志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实为贵府之荣我军之荣,特此报喜。颁发人:西北野战军司令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主任张德生。”报功书的背面详细记载了张富清荣获特等功的英勇战斗事迹。
“当我看到父亲私人收藏的历史资料,感到非常震惊,同时也感到很骄傲。”张健全说。
勤俭节约是张富清老人一惯的习惯。20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他一住就是30多年。一个木茶几,表面变得坑坑洼洼还在用,儿女们给买的新衣服,被他叠得整整齐齐压在箱底。
“比起从前,我们已经很幸福了。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好多都不在了,他们连提要求的机会都没有,我有什么资格居功自傲?”在张富清的回忆里,行军期间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有时长途跋涉也没有鞋穿。
张富清回忆,1949年9月,他所在的部队离开西宁,率先翻越常年积雪的祁连雪山。那时,天气骤降,下起了暴风雪,部队冒着狂风雨雪跋涉200多里路,花了两天时间终于抵达河西走廊张掖,因极度严寒,有153名战友在行军途中长眠于祁连山。
7年前,88岁的张富清左腿因病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为了让子女安心工作,他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
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不怕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扎根大山、淡泊名利,张富清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一辈子,他说:“我和战友们跟着党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建立新中国,就是为了人民能走上幸福美满的道路,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
短评
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典范
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退役转业后选择将功绩封存,不居功自傲,继续服务人民。张富清用一生践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私奉献,他的先进事迹是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典范。
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张富清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当前锋打头阵,负伤不下火线,以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彰显了革命军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急国家之所急,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作为,不务虚功、矢志奉献。
在漫长的岁月里,张富清始终珍惜军人荣誉,功勋卓越却从不以此要名誉待遇,不居功不自傲,真正把对党的无限忠诚融入血脉、刻在心上,以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为大写的共产党人写下了最好的注解。
今天,我们向张富清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对党忠诚,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革命本色,学习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矢志奉献的高尚情操,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