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汪安南(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作为以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国家水网建设为主责的中央企业,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发挥水网建设领军企业作用,加快推动南水北调和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南水北调和国家水网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南水北调和国家水网建设是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促进水资源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致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水安全支撑和保障。
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旱灾害频发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基本水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治水,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再到“一定要根治海河”,不断书写着中华民族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保障我国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建成了南水北调等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南水北调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当前我国北方地区以占全国19%的水资源量,支撑了46%的人口、64%的耕地和45%的经济总量。全国有近70%的城市群、90%以上的能源基地、60%以上的粮食主产区位于水资源紧缺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相继实施,都对加强和优化水资源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推动国家水网建设,加强水资源跨流域跨区域科学配置,解决水资源空间失衡问题,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供给能力,切实保障国家水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战略安全。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南水北调集团忠诚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保障我国水安全的战略使命,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和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着力完善“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二、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四条生命线”重要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来,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797亿立方米,有力改善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受水区利用“南水”比率由十年前的5.4%增加至14.8%,“南水”已由原来规划补充水源跃升为工程沿线重要水源。南水北调集团将坚持节水优先原则,充分发挥一期工程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战略功能,增强水资源联调联控能力和精准供给能力,促进水资源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更高水平保障我国水安全。
持续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工程为沿线45座大中城市1.85亿人提供稳定优质水源。中线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东线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受水区实现从“喝得上”到“喝得好”的转变。随着受水区配套工程完善,受益范围正由大中城市向农村拓展,沿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南水北调工程已成为百姓普遍点赞的民心渠、幸福河。南水北调集团将坚定践行让中国人喝好水用好水的使命追求,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长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持续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工程助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累计向北方50多条河流生态补水超118亿立方米。永定河、滹沱河、拒马河等10余条断流多年的河流恢复全线通水,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邢台市断流近40年的百泉泉域实现稳定复涌,“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现身北京亦庄调节池。南水北调集团将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水源条件和工程能力,科学有序相机对受水区进行生态补水,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人水和谐共生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持续畅通南北经济循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南水北调工程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以有力的水资源促进了南北方生产要素畅通循环和优化配置。按照受水区2023年万元GDP用水量测算,“南水”有力支撑北方地区超16万亿元GDP的增长,优化了受水区产业和经济结构,并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南水北调集团将持续加强节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南水北调工程与省级水网的互联互通,提高水网工程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发展共赢,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
三、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扛牢保障我国水安全的战略使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南水北调集团发挥水网建设领军企业作用和协同职能,“两手发力”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和国家水网建设,着力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畅通循环、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以实际行动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国家水网世纪画卷变成美好现实。
全力维护南水北调“三个安全”。健全安全责任、性态监测、风险识别、隐患处置、监督管理、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安全协同防御机制和工程防汛体系,深化不停水检修行动,提升工程本质安全水平。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深化供水安全能力提升行动,统筹推进水源工程和调蓄工程建设,精确开展水量调度,提高供水系统安全水平。深化水质安全提升行动,构建“监测、保护、防控、应急、科研”一体化水质安全保障体系,健全上下游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机制,织密从水源到分水口门的水质保护网络,加密全时空、多要素、高精度的水质监测,提升水质精细安全水平,全力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加快推进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聚焦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贯彻“先建机制后建工程”要求,准确把握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各自特点和目标任务,深化水资源供需平衡、工程布局、建管机制等重大问题研究,积极推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增强项目法人履职能力,抓紧推进西霞院联通工程和雄安调蓄库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能抓好引江补汉工程建设,打造国家水网建设标杆工程。深入推进西线工程和东线后续工程前期论证、争取及早立项建设。
着力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参与组建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法人,积极参与区域水网规划编制,以市场方式推进青海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河南观音寺调蓄工程等地方水网项目,提高水网贡献度和水产业控制力。围绕织密国家水网,加强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互联互通,积极支撑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等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积极对接区域网、地方网建设需求,统筹推进国家、省市县级水网融合发展,促进不同水资源配置工程间水系连通,增强水网系统安全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水网企业。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强化全级次穿透式监管和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只争朝夕加强水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发展现代水网新质生产力,切实发挥水安全领域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聚焦提高水网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探索“水网+”策略,加强水网建设与相关产业协同布局,推进国家水网与现代农业、电力行业、能源产业、航运等融合发展。推进水权水价改革,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工程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水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4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