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技巧培训轻生涯规划,重就业率轻就业引导——
就业指导频被吐槽,堵在哪、怎么破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
手握两份offer,一个是工资高、压力大的私企、一个是工作稳定、工作内容却让自己有点“打不起精神”的事业单位,该怎么选,山西某高校毕业生王然有些迷茫。他很想找人聊聊,却不知道应该问谁,“这两份工作是‘盲投’的。用什么标准选择工作、怎么规划人生,我好像都不太清楚”。
毕业了,还是一头雾水的不只是王然。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973名高校在校生或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1%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增加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最希望得到的是职业发展、定位和决策等方面的指导。事实上,就业指导中心早已成为高校“标配”,不少学校专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甚至提供一对一咨询。但真到了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学生依旧感到无助。
问题出在哪?就业指导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最想要得到的帮助又是什么?毕业季,记者走进高校就业指导课堂和毕业招聘会现场展开调研。
深圳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招聘会现场。新华社发
“不知如何选择”折射就业指导缺位
5月的北京,暑气逼人。记者来到北京某高校毕业招聘会,跟随毕业生刘欣一起见证她的求职路。
招聘会的热度比天气更热。熙熙攘攘的招聘现场挤进了400多家单位,刘欣一身正装,手中的文件袋里装着几十份简历,看见合适的就赶紧递上。可观察了一会,记者发现,她对“合适”好像并没有明确标准。
“是按照专业相关度,还是职业长期规划选择工作?”记者问。
“哪有选择?四处撒网,我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看似轻巧的回答里透着焦虑。
在合肥市2019年春季招才引智活动上,求职者在了解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新华社发
“学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院系也有辅导员,为什么不向他们咨询?”
“辅导员自己都没找过工作,怎么指导我?”刘欣告诉记者,她所在院系的辅导员是刚刚保研留校的师姐,人生阅历和求职经验并不比自己多。她想预约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课程,却始终排不上号。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随机采访了十余位毕业生,其中不少都在大学期间选修过就业指导课程,可他们告诉记者:“课上学的和实际情况相差太大。”一位毕业生告诉记者,大一上过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到大二、大三就没有类似课程了,只是有一些校友讲座,“现在要找工作了,早忘了大一就业指导课上讲了什么”。
“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全国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就业指导课程学时不少于38个学时。可事实上,很多学校课开起来了,但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长期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校教师李卓告诉记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学校根本没有真正的就业指导,只是负责就业手续办理以及“催”学生赶紧签三方。李卓认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缺位,不仅使得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迷茫无措,更不利于整体就业质量的提升。
在上海展览中心,求职者在长三角地区春季人才交流洽谈会暨2019届高校毕业生择业招聘会上了解岗位信息。新华社发
记者随后来到北京某高校就业指导课堂。200多人的大课教室里,不少人的书桌上都放着其他科目的书籍。上课铃响后,老师对着PPT讲得起劲,大部分学生却埋头干自己的事。“就是为了混学分选的,老师讲得太理论,期末交篇论文完事。”一位学生坦言。
就业指导等同技巧培训,认识错位导致成效不佳
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就业指导教育,缘何成效不佳?
上述中青报的调查显示,53.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薄弱,48.5%的大学生认为形式和内容单一,46.4%的大学生认为活动数量少。其他问题还包括对低年级学生就业指导少、就业指导时间安排不合理、欠缺专业化和个性化指导、求职模拟和实训活动少等。
“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大学生涯,不是在毕业时做点技巧培训,也不是简单地在三方协议上盖戳,应是人生价值的引导、职业观念的涵育。可现在很多学校都偏重于‘临门一脚’的技巧培训。”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怡告诉记者。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谢宝国认为,在重求职技巧训练轻求职生涯规划辅导,重“临门一脚”就业率轻前期就业引导的认识错位下,当前就业指导教育之所以频频被吐槽,有两大“堵点”:一是堵在了指导教师师资专业化程度上;二是堵在了教育内容设计上。
“我们课题组2006年曾经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共计158所高校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就业指导形式主要以能满足学生共性需求的讲座、网络指导和课程为主,而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形式,比如职业咨询、工作坊等开展率非常低。另外,我们还发现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专业化程度非常低。人员主要以兼职为主,专门配备专职人员的高校占比只有5.68%。”谢宝国告诉记者,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工作,其不仅需要从业者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他们具备比较高的专业认同,兼职队伍在这两个方面都很难做到,“13年过去了,情况仍然没有得到多大程度的改善”。
记者调研发现,在许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有两种:一是校级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人数相对较少;二是学院的就业指导教师,一般由学生辅导员担任,就业工作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通常“谁负责毕业班工作,谁就是就业工作干部”。
“三两个人,四五条枪。”一位地方院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高校,招生和就业合并放在招就处一个处室,“每年连就业手续、数据、质量报告都应付不过来,更别提一对一的辅导了。”
而具体到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很多高校只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了2个学分的课程,且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宏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以及求职技巧的指导上,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一是缺乏贯穿大学生涯的整体设计;二是高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不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三是就业指导课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还未被广泛和熟练应用于课堂。”李卓如此总结当前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将就业指导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就业指导教育,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学生的需求非常多样化,每个学生最需要的也不一样。比如,有些学生最需要的可能是面试技巧;有些学生最需要的是如何进行职业定位。因此,只通过几种形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显然是行不通的。”谢宝国认为,应该基于生涯发展的理念构建出一个多水平、多路径的生涯教育服务体系。“多水平是指生涯教育覆盖学生的多寡,多路径是指生涯教育实施途径的多样性。在这个体系中,学科渗透、信息提供和自助服务具有普惠性,面向全体学生;生涯课程和生涯团体具有分类性,满足不同群体的职业发展需求;个体咨询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可以解决学生深层次、个性化职业发展问题。”
做好就业指导离不开一支强大的专业化教学队伍。记者了解到,众多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完善的就业中心,成员普遍接受过专业培养,且队伍稳定,有的咨询师甚至工作了20多年,他们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
“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既需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认同,打破‘就业指导人员是流水的兵’的桎梏,还需要高校专门设置一条面向从事生涯教育工作人员的职业晋升路径,以稳定和培育师资。”谢宝国建议。
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更偏重职业发展教育,使其具有早期性、专业性、连续性、系统性、实用性、个性化等特点。”刘怡介绍,复旦大学目前针对低年级学生主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通过课程教育、实践教学不断认识自己,储备知识技能、了解职场环境,针对高年级学生则重点加强简历技能培训、面试指导等,确保职业规划教育不断线。